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实现经济增长重要保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1日 22:55  经济视点报

  姜华山

  从“双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宏观调控的政策力度之大、政策调整方向转换之迅速都是历史罕见的。

  而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已迅速发挥作用,启动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计划。到去年12月底,四季度新增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计划已全部下达。此外,为稳定外需,出口退税率经历三次调整,涉及纺织、服装、轻工和机电产品等,为出口企业缓解困难、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持。货币政策方面,自去年9月以来可谓月月有动作,从9月到12月,央行在4个月内 5次下调基准利率,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再说美国,从前任总统布什去年签署的7000亿美元大规模金融援助计划,到新任总统奥巴马提出的82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虽然一波三折,但也都在逐步推进中。

  但据统计显示,去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24.5万元;全年的税收收入近5万亿元;全年的公共财政支出约为4.9万亿。为了救市,此次四万亿元投资计划,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6%,财政收入的80%。

  而美国目前财政赤字已经累计高达近10万亿美元,而美国一年的GDP不足1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实际上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外债加起来早就超过它一年生产的财富了。

  那么,令人疑惑的是,两国宣布的这么庞大的救市资金究竟从哪里来呢?

  中国:抛砖引玉

  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中央政府投入1.18万亿元,希望以此带动全社会投资4万亿元。

  在1月5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2009年将是中国财政十分困难的一年,预计全国财政收入将明显下降,同时支出压力会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将非常突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实现2009年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

  谢旭人介绍说,2008年财政收入总体增长较快,但增幅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预计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将突破6万亿元,增长19%左右。对于今年的财政政策,财政部透露,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大力促进消费需求。增加国债规模,重点安排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恢复重建,带动和引导消费需求,迅速拉动经济增长。通过家电下乡补贴、增加物资储备、农机购置补贴等多种方式,促进消费增长。

  显然,中国提振经济、扩大内需的资金来源将主要是中央财政。但据了解,去年中国全国财政收支相抵后有1.224万亿元的盈余,因此,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使财政赤字不可避免地有所增加。

  一边是每年几千亿元的巨额投资,一边又是上千亿元的减税,那么,财政资金承受的压力有多大?对此,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的看法是,我们“有能力”也“有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保持着较为强大的财政实力。虽然近两个月来,中国财政收入出现增速下滑,但增速依然高于经济增长水平,未来还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水平。而且,中国财政收入经过连续多年超过20%以上增长,奠定了雄厚的实力,具有促进经济发展、为经济保驾护航的能力。

  目前,我国的国债总额占GDP的比例不到20%,即使以新国债支付全部4万亿元的减税及开支计划,国债占GDP比例仍将低于35%,远不及美国的75%、日本的150%和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比例。

  从国际经验看,财政赤字/GDP的结果小于3%,就可以理解为是处于可控范围的标准。如果中国经济增长能够保持8%的增长率,按照2007年GDP的基数计算,未来3年,我国可控范围内的财政赤字为7990亿、8629亿、9320亿。三年的财政赤字总额约2.59万亿。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讨论决定,2009年安排财政赤字5000亿元。而此后财政部还在酝酿提高赤字预算,有消息称将提高至6000亿元甚至是6500亿元。照此计算,今年递交给全国人大的财政预算方案的赤字包括两部分,其中中央财政赤字预算为6000亿元左右,地方财政赤字预算为2000亿元左右,总计8000亿元左右。

  令人欣喜的是,当农历牛年到来的时候,发愁“钱从哪来”的地方政府真的收到了来自中央政府总额或可高达2000亿元的“财政大礼包”。 财政部已经获准代发地方政府债券,在准备送交全国人大审议的2009年度财政预算报告当中,地方财政预算将出现2000亿元的“赤字”,这是中国建国以来首度允许地方财政预算出现赤字。

  记者了解到,自从分税制实行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土地出让及其衍生品的价格上涨。在“经营城市”的理念指引下,不少城市为了提高土地拍卖收入,积极推动房价上涨。但是在今年,不少城市房价下跌,土地流标流拍,土地财政遭遇挑战,前几年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了。

  去年年底,在中央政府出台了为期三年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后,地方政府纷纷出台自己的配套投资计划,至2009年1月,地方政府公布配套投资计划总额已经高达18万亿元,几乎3倍于2008年中国全年财政收入,这些配套投资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一直未对外界做详细说明。

  然而,地方财政的底气却“普遍不足”。地方财政赤字的破冰无疑为地方政府切实执行中央防止经济下滑的计划提供了“营养”与动力。

  此外,最新的消息表明,为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我国将启动个人所得税领域的深层次改革,个税起征点有望从现行的2000元提高至3500元,同时,为给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促进民营经济恢复活力,创业板IPO办法也拟5月施行。

  美国:全球埋单

  美国政府不从本国纳税人的口袋里掏钱,钱就只能由新兴经济体、中东国家、日本等世界范围的纳税人共同负担。

  时钟拨回到纽约时间2008年10月1日,华盛顿,美国众议院驳回了布什政府最初提出的救援方案。现在看来,那场救与不救的争论是多么的不识时务。

  还不到一个月,美国政界争论焦点已经变成还要救哪些行业,还要花多少钱。

  比尔盖茨说:“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毋庸置疑,美国纳税人为华尔街埋单并不公平,不过谁叫他们是美国公民呢!

  美国政府一边救援试图花钱消灾,一边减税力求平息民怨。那么,布什不从美国纳税人的口袋里掏钱,钱就只能来自美国之外了。

  当美国救援方案终于付诸实施的时候,隔岸观火的国家可能还曾为美国纳税人鸣不平。不过,当最终美国救市方案出台,美国国会同意调整国债发行额度,表明7000亿美元并不仅仅是美国纳税人埋单,而更多的是新兴经济体、中东国家、日本等等世界范围的纳税人共同负担。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使多数国家只能习惯接受不公平的财富分配格局,不过如今是否继续扮演美国政府的圣诞老人呢?

  目前美国新政府总统奥巴马又开出了8270亿美元的账单。当然,如果美国政府花的只是本国纳税人的钱,可能无法指责,毕竟是美国的家务事。

  但事实却不尽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的朱明方博士提醒说:“与巨大的救市成本相对的是当前美国政府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

  然而问题是,美国目前财政赤字已经累计高达近10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一个美国人负担3.3万美元的财政赤字;美国的外债累计高达近7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一个美国人负债2万多美元;还有美国年年都有外贸逆差3000多亿美元。这样累计每一个美国人现在已经负债差不多6万美元了。而美国一年的GDP不足1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实际上美国已经是一个破产的国家了。它之所以还能运转,还能在全球叱咤风云,是依靠美国的军事强势和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在维持。如果继续举借外债,会不会有一天把美国压垮,这真是未可知的事情。开动印钞机是最省力的了,美元是国际货币,美国开动印刷机,用纸就可以换取其他国家的财富。按道理,美国何乐而不为呢?滥发美元,首先可以堵上目前的大窟窿。另外美元贬值,可以增加出口,激活经济。同时还可以把中国、日本等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被稀释。对美国老百姓的掠夺也是隐性的。即美元贬值,全世界埋单。这对美国绝对是一本万利的事情。但是,但上帝也是公平的,好事不会让美国人全都占了。印发钞票无异于饮鸩止渴,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最终会动摇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未来让美国吃更大的亏。所以,无论做那种选择,对美国政府都是个两难选择。

  据彭博社2月9日报道,美国国会即将表决的财政一揽子刺激措施将使美国解决金融危机的总成本达到9.7万亿美元,这将创造新的历史记录,而这一数字已经相当于美国全国房贷总额的90%之多,相当于其2008年GDP的三分之二。

  虽然联邦储备局、财政部以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过去的两年间已经借出或者花费3万亿美元,但是美联储、美国财政部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仍然准备好提供多达5.7万亿美元的资金以做不时之需。据报道,参议院本周将对财政刺激的一揽子计划进行投票表决,在该计划中总统奥巴马表示需要至少再投入8270亿美元来防止经济继续恶化。

  而在这之前,美国国会在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通过了价值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和1680亿美元的税收减免计划。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承诺给出的8万亿美元只作为资产担保之用,资金几乎全部来自美国联邦储备局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