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山
各地期盼已久的地方政府债券获得国务院的“曲线放行”,但主要根据还债能力来分配额度的做法,可能导致额度分配和地方需求不匹配的局面,从而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总额为2000亿元的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已经获批。据媒体报道,各省区市政府将在3月份的全国“两会”之前,上报其拟发行的数量,并由中央代理发行。
地方债券“僧多粥少”
为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提供配套资金,是此次地方政府债券获得放行的主要原因。在去年底国家发改委的年度工作会议上,许多地方发改委官员就抱怨配套任务太重,需要中央放行地方政府债券以筹措建设资金。
“希望取消县及县以下的配套任务,尤其是在社会公共事业的投资方面——配套资金高得让人心凉。”在发改委年度工作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上,陕西省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如此表示。
而据《第一财经日报》了解,此次地方政府债券将主要用于中央投资、地方配套的,以及其他难以吸引社会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不得安排用于经常性支出。
但是,地方政府债券目前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仅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地方的配套任务就超过1万亿元。那么,2000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如何分配?
偿债能力决定地方债额度
据媒体报道,有地方财政官员透露,国务院春节前下发的一份涉及地方债券的文件中,列出了额度分配的三个条件:首先是根据中央投资项目的地方配套规模;其次是地方的项目建设需求;最后一项则是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而第三项是决定性因素。
偿债能力之所以成为分配额度的决定性因素,是由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决定的。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启动以来,地方政府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从60%左右降至目前的40%左右。而各种事权的下放和公共服务的刚性开支,却迫使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因此迅速上升。有关报道显示,到2007年底,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已经达到4万多亿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倪红日此前在一次税务研讨会议上表示,地方债务状况的严重性可能超出了各方的预料,呼吁各方关注地方债务风险。
在此情况下,为了避免届时出现政府无法还债的情况,中央只能用偿债能力来控制此次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
资金使用效益存疑
但是,以偿债能力为主,来决定此次地方政府债券额度的分配,其结果将是经济越发达、财力越雄厚的地区,其偿债能力越强,获得的额度也就越高。但是相比较西部落后地区来说,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恰恰并非最需要地方政府债券。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杨志勇对本报记者表示,偿债能力要看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获得的资金所投入的项目是否有收益。而在此次地方政府债券指定用于公益项目的情况下,确实会产生额度分配和地方需求“错配”的现象。
根据经济学原理,资源在相对短缺的地方,其边际效用更高。也就是说,资金这种资源在缺少资金的地区使用效益更高,而现实恰恰是类似“富者越富、穷人越穷”的马太效应。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将此概括为:“有能力发债的地方政府并不缺钱,缺钱的地方政府一般又不具备发债能力。”
不少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远远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速,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其收入不是少了而是过多了,有些富裕城市的财政盈余存底足以应付3年财政歉收。
杨志勇认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确必须考虑偿债能力,否则只能由中央财政来兜底,但是单纯借助发债的方式,确实难以消除资金错配的可能性,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转移支付,以此来平衡地区间财力的差异和地区发展差距。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