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庆购房退税叫停风波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6日 23:57  经济观察报

  张晓晖

  重庆“购房退税”没有止步。

  “就政策本身而言,购房减税属于地税部分的40%,并没有越权。”一位重庆市财政局官员对记者强调了这个“热门政策”的合理边界。

  而重庆地税局局办给记者的答复是:“购房退税的政策已出,但实施细则还在制定之中,但是距离出台不会很久了。”

  重庆“购房退税”因何不敏?

  “如果一个行业对政策过于敏感,只能说这个行业还有畸形的一面。”重庆金科地产副总裁李战洪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企业来说,如果一个房地产企业只能用政策来拉动,这个企业一定是没有出路的。”

  与购房退税相比,2008年9月重庆市斥资30亿回购烂尾商品房100万平方米作为拆迁安置房,对于重庆的影响更为长远。

  渝中区副区长邓开伟向记者称,“已经接到上级通知可以回购商品房,开始进行拆迁安置。”

  庞大的拆迁家庭,成为事实上激发重庆住房市场活跃的最大动因。春节假期,从1月26日至2月1日,重庆市售楼共417套,记者查询北京购房交易网,因春节期间系统暂停使用,该时段数据尚无记录,而从2月2日、3日、4日,重庆市每日成交量在300至400套,而北京则平均在200套左右徘徊。显然,老城重庆在新一轮的城市改造中,正坐享“城市化红利”带来的积极影响。天津滨海新区或将也有这样的机会,但对于北京、上海大规模拆迁已经完成的城市而言,“城市化红利”只能在城市外围慢慢寻找机会了。

  “重庆商品房反向活跃还有其他原因。”一直关注重庆市场的范小冲谈到,“首先是重庆房价已经降到一定水平了,以前一些预计冲击万元价位的高档楼盘纷纷以4000元左右的价位开盘;其次是做特大型城市,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位置渐渐确立,来自周边的刚性需求不可小视;另外,地方政府对市场调节的规律认识比较清楚,没有像其他地区,商品房还在积压,政府却要斥资再兴建大量的经济房,让二者打架,重庆则用货币去消化烂尾的商品房,转而售向中低人群,没有增加市场的供应压力,反而还促动了需求。当然,也与重庆地区对外向型经济依赖度较低有关,经济危机的波动对这里影响有限。”

  是渐热,还是顿热?

  从春节之后,重庆房地产交易的活跃,让人们看到了房地产市场渐热的气象。如果日成交量可以维持在200套至300套,重庆市场的最低谷应当已经过去。

  但地方政府显然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步调,记者采访重庆市财政局办公室时,得到的答复是:“国务院从来没有下达叫停购房退税的文件。”可以预计的是,购房退税,甚至在关键时刻,推出买房送“蓝印户口”都将成为可能。

  虽然拥有大规模拆迁、价格回调、新经济中心等地利优势,但如果要激发火箭般脱离地心引力的“腾空力量”,仍需要能够挑战既有体制性政策的举动出台,比如购房退税、蓝印户口。

  是渐热,还是顿热?重庆显然正在做出选择后者的实验。现在已经是日成交量约300套,假以时日,如果购房退税、蓝印户口一步步兑现,是否有可能重现2006年时的辉煌景象?

  世邦魏理仕顾问成都分公司温淑薇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减免日常大宗税收,对振兴某个行业,在国外例如新加坡是比较常见的,这是一项合理的政策调整,是公共财政的自我调节。”

  国内以购房退税、蓝印户口激发楼市的著名案例是上海。在1998年-2003年上海首次推出购房抵扣个人所得税政策,以及购房转户口政策(1998年10月,涉及购房可申请户口的《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开始施行),一举摆脱了房价长期低于北京的落后局面。上海统计年鉴公布的资料显示,1997年住宅销售面积为686万平方米,在政策开始实行后,1998年达到了1141.9万平方米,2001年更是达到了1796.6平方米,几乎翻了三番。对城乡二元人口机制的“抹除效应”,使蓝印户口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市场政策,更是带来巨大吸附力的、往往是短暂开放的移民通道。

  日前,上海市新闻发言人否认了上海市正在研究出台退税、蓝印户口事宜,但问题在于缺乏新动力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如果持续低迷,有什么理由不祭出他们发明的“突围炮弹”呢?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