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军比张明大三岁,皮肤黝黑,身材魁梧,高中毕业后在当地一家汽配厂打工,2005年开始外出闯荡,辗转于湖北、东北、广东各地,贩过蔬菜,做过建筑,此后一直在各地桥梁工地做焊接。2008年11月,当失去工作的张明投奔过来的时候,这对亲兄弟已经4年没见面了。
兄弟两人的境况都不好。随着工厂倒闭,越来越多的失业者来到工地,包工头分派给张军的工作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只能闲逛,张军和张明最终决心离开这个伤心地。
12月13日上午,当2174次列车驶过武汉长江大桥后,家乡已经近在眼前了。张军、张明和列车上几乎所有人都打起了精神,喧哗声、嬉闹声在整个车厢此起彼伏。张明、老林各自点上一支烟缓缓地吸着,望向窗外。张军则开始洗脸、梳头,让自己显得更精神抖擞一些。11点30分,经过漫长的19个小时颠簸后,2174次列车终于停在了湖北枣阳破旧的火车站内。
张军在这个县级市内拥有一套房子,那是6年前在亲戚鼓动下东拼西凑买下的。房子在邻街的一处破旧楼房的五层,从外表看这个七层小楼早已年久失修。张军家里的陈设十分简单,一台老旧的康佳电视是最主要的电器。2008年初,张军曾计划好好干一年,买一台冰箱和一台电脑,现在,这些计划显然要放弃了。
进门的时候,张军的妻子鲁萍正忙着做饭,5岁的儿子张启卓一下扑到爸爸怀里。鲁萍身有残疾,以前和张军是汽配厂的同事,在一次机器事故中失去了一只手,现在在枣阳一家纺织厂工作。这天上午,鲁萍刚刚领到700元钱—这是她3个月的工资。
坏消息是,鲁萍的工厂也由于没有新的订单已宣布歇业停产,员工放一个季度的长假。这基本意味着她也失去了工作。
沉重的家庭负担早已让这对夫妻的生活捉襟见肘,而今却更是雪上加霜。儿子目前一个学期的学费是500元,张军本来希望2009年让他上一所好的小学,但由于夫妻都是农村户口,需要交纳3000元的借读费。张军的岳母和他们住在一起,但却是位精神病人,也需要陪护和照看。这些不菲的开支冲淡了张军回家的喜悦。
张军外出打工的时候,家里全靠鲁萍一个人料理,不仅要照顾孩子、老人,而且还要上班。即使是最节俭的预算,每个月花费也在600至700元。按照张军的想法,自己每个月的收入必须在1500元以上,否则生活不可能有希望。
“压力太大了。”张军告诉《环球企业家》。虽然只有30岁出头,但他看起来就像是即将被生活压垮的中年人了。
张明的处境并不比哥哥轻松。由于长年在南方打工,张明在城里没有住所,必须回农村与父母一起住。从枣阳市区向东南40里,便是他们的家乡陈升镇罗寨大队。中午时分,在通向家里的一条土路上,张明的父亲张明礼早已驾驶着手扶拖拉机在这里等候儿子归来。
张明的家在村庄尽头,一黑一白两条狗在门前徘徊,低矮的围墙让土黄色大门略显颓败,周围田地里是一捆捆倾倒的棉花秆。兄弟俩出去打工的时候,家里的十多亩地全部交给张明礼耕种,这个家庭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就是那台手扶拖拉机。4个月前,张军的母亲在高处拣鸡蛋时不慎摔了下来,脊柱摔断,现在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
院门口左右两侧是两间耳房,一个用作厨房,另一个是张明父母的卧室。在这个狭小的只有十来平方米的空间里摆着一张床和一台17寸的似乎总也看不清图像的彩电,床上的被褥凌乱地堆在一起,光线黑暗,潮湿冰冷。
张明的妻子两个月前就回到了这里,父母特意腾出正房给张明夫妻居住。为了庆祝一家人团聚,张明礼狠下心花1000元买了一头猪准备过年。
“不打工了,虽然回家也能坚持一段时间,但我的压力其实更大。”张明说。他已经不愿留在农村了,觉得自己已经完全不适应农村的生活。他最大的压力是攒够钱在城市买一套房子,这是所有人对他的期望。
种地致富在这个鄂西北的贫困镇仍然是不可能的。在罗寨大队,40多户人家散落在周围的几个丘陵地带,全村200多人共有300亩土地,人均土地1.6亩左右,这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大部分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
张明礼说,家里共有10亩地,每亩年收入接近1000元,其中成本就要占一半,一年种地的收益只有约5000元。如果张明夫妻在家务农,就意味着5000元要养活4个人。
这天下午,张军的舅舅过来串门,知道张军也失业了,有点失望。“你还想赚多少,搞来搞去,连个鬼都搞不到!心太野了。”舅舅骂他。张军不想争吵,声称明年若找不到好工作,500元一个月也干。而仅在1年多前,因为熟练劳动力短缺和劳动法规的监管加强,中国产业工人的工资还在不断提高。
土地的希望
曾经意味着人生全部的农村世界,在张军张明兄弟两人的眼里已经不可避免地缩小了。回家后的第二天,张明的主要活动就是陪三岁的女儿玩,他似乎乐得在家里休息整个冬天,待到春节后再去北方打工。“在农村能做什么呢?我和大哥都不会种地,过些年家里的10亩地我们准备出租给别人。”张明说。
这的确是一个现实难题。陈升镇属丘陵地带,地理位置十分偏僻,交通不便。目前,整个陈升镇没有工业和任何一家工厂,农民均依靠土地为生,主要作物是水稻、棉花和小麦。“镇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00万,需要国家每年拨款1000万补贴农民并支付公务员工资,你可以想象这边的工商业是多么不发达。”陈升镇财政所汪克昌告诉《环球企业家》。在这个约4万人的小镇上,90%以上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汪的儿子就在深圳富士康集团上班。
留在土地上的耕作者几乎是清一色的中老年人,他们的消费能力、消费需求十分有限,倾向于自给自足,无法支撑年轻人创业。“我是攒了一部分钱,有不少工作经验,但用它在农村做生意,风险还是太大。”张明认为,继续外出打工仍然是最现实的选择。
不过,目前已经有1/3的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提前回到了家乡,接近5000人。21岁的胡兵是其中一位,两个月前,他因玩具厂破产从深圳回来,每天的生活就是四处闲逛。他告诉《环球企业家》,虽然在城市里见过很多新事物,也有很多新想法,却不敢实施—几个月前,镇上新开的一家溜冰场倒闭了,一家拉面馆经营不到半个月也撤走了。
和胡兵一样,众多返乡农民工目前典型的生活状态是,每天三五成群,一起打麻将、吃饭、上网,或者骑着摩托车四处闲逛。最流行的事情是考驾照,争取学得一技之长。“我们仍准备外出打工,赚多赚少总能比种地赚得多些。”胡兵说。
不过,这些年轻人归来已经让陈升镇在潜移默化中有了些新意,甚至潜藏着许多生机勃勃的迹象。在镇上惟一一条不足1000米的街道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营业厅和代理点林立,正推出最新的促销措施。TCL、海尔、海信、创维、美的等中国家电品牌也在这条街上建立了专卖店,希望借助家电下乡扩大农村市场的销售。饰品店、女子护肤店、婚纱影楼、太阳能热水器专卖店、小型超市等城市生活的影子已经出现。而镇上仅有的两家网吧正出现前所未有的火爆景象。
对于这些沾染了浓厚城市生活气息的归乡的年轻人来说,除了继续外出打工外,选择留下,或许能成为改变中国农村面貌的一个新契机。他们带回来的新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将创造出更大的商业机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守英认为,解决返乡农民工问题的可取方法,一是让部分农民工进入城市定居,二是中央与地方拿出资金加强农民工培训,转变工业布局,支持农民工留在当地创业、工作。
2008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央新增1000亿元投资将主要投向农村,加大农村的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一周之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重庆考察农民工返乡情况时表示,要增加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培训的目的就是就业,必要时就业可以根据不同工种适当延长不同时间。
地方政府针对农民工返乡的扶持措施也在迅速酝酿。张军、张明返乡当天,湖北邻近的江西省出台了“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若干措施,在全省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建立返乡农民工信息登记制度,举行大型农民工就业招聘会,提供自主创业小额贷款。
不难想象,未来可能在全国展开的针对返乡民工的政策扶持与引导,势必将改变许多人的选择。如果有更多年轻农民工可以留在农村,依靠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扶持与优惠,一个更为生机勃勃的新农村经济值得期待。
张军回到家乡的第二天,12月14日,他就开始联络湖北孝感的一位亲戚,将3000元钱汇给了对方,希望合伙做蔬菜生意。15日,他们的第一车蔬菜已经从孝感出发运往重庆,张军也在这一天出发前往孝感考察蔬菜市场。“听说重庆有大量农民工回去,他们肯定有蔬菜需求,只要每斤菜有1毛钱的利润,这个生意就能做。”站在萧瑟的冬日阳光里,张军说,他已经想好了两种选择,如果不再外出打工,就在当地做蔬菜生意,留在这个充满新希望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