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温《多收了三五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3日 14:25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则柯

  据媒体报道,今年1月3日晚上7点,零下7摄氏度,55岁的泰安菜农钟元勤将大白菜运到济南,然后每天再用地排车拉着走街串巷销售。虽然五六斤白菜才卖一元钱,但卖出去之前仍要不停地扒掉菜帮子,让顾客满意。这位记者说,2008年种植大白菜的山东菜农,已铁定亏本。春节将至,我们广东这里一些水果便宜得让人颤抖。质量很好的橙子,不到一元钱就能买一斤,往常金贵的砂糖橘,也是这个价钱。波萝更是一块钱多一点就可以买一个。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叶圣陶老先生的文章《多收了三五斗》,“田真个种不得了!”

  现代经济学最基本的一条规律,实际上就是老百姓熟知的“物以稀为贵”。什么东西相对于市场需求变得不稀罕不稀缺了,前面就只有贱卖这一条路了,保本都成问题。叶圣陶老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把个体农户的命运,发掘得淋漓尽致。多收了三五斗,价格从十五块跌到五块。文章不仅细致描述了压级压价,从不给现洋,到不给信用略好的“中国银行”券,想远一点,简直可以用于揭示现在一些地方收购农产品“打白条”的逻辑。这样的分析赤裸裸不讨人喜欢,可是深刻得很,比我们现在许多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都高明。

  现在大家都说要保护农业,而且在作报告的时候按报告的先后次序把农业放在第一位,但是着眼点却还是放在保持农业大军、保证种植面积上。粮食市场、棉花市场,前几年还厉行封闭运行。结果怎么样?1999年由于棉花大丰收,收购价格一下子就跌落三分之一以上,对农民的打击非常大。种什么亏什么,养什么亏什么,农业垮了,我们都要吃苦头。

  农业天然是个竞争行业,而且有与动植物生命周期联系的特殊问题。现代经济学的“零利润定理”告诫说,如果任由竞争下去,竞争行业一定趋向于零利润,就是变得大家都没钱可赚。要躲开这个前景,靠的是创新。但是必须指出,和别的竞争行业不同,农业只能在动植物原有种类的基础上改良,不能像家用电器那样三天两头发明新产品,所以农业不能太指望创新。既然创新的天地不大,那么一定要冷静接受丰产通常不能丰收的道理,因为物以稀为贵。

  自从茅于轼先生代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发布“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报告提出不必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以来,这个问题一度成为新闻关注热点。有报道说,《每日经济新闻》采访的相关专家,都反对茅于轼的观点。个别偏激的网友还责骂茅于轼先生“卖国”。如果说18亿亩耕地是一个事实的话,为什么把这个事实叫做“红线”呢?我实在有点想不明白。思想路线是不是还停留在保持农业大军、保证种植面积上呢?这种保证,实际上苦了农民。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经济生活中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农产品价格过低。究其根源,是当初为了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跨越式实现工业化,就采取包括统购统销在内的计划经济手段,人为地压低农产品价格,实行原始积累。为此,农村人口承受了特别大的牺牲。

  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并不容易消除。特别因为机械地理解稳定压倒一切,不经意之间,就要重拾计划经济的法宝。去年一段时间,粮食价格有上升的趋势。这本来很好,可是影响舆论和决策的许多人,就惊呼粮食安全问题来了,马上拿出来的对策,就是让粮食在一定的地域里面封闭运行,把十四大关于让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基础作用的决策抛诸脑后。

  现在一些朋友惊呼,“如果粮食不够,谁来养活我们?”首先,怎样才算粮食足够,其实大有可斟酌之处。退一步,是否因为有人觉得粮食可能不够,就要农民多种粮食,为我们做出牺牲?我看什么18亿亩耕地的“红线”,部分就是出于这样的思维,哪怕当事人因为经济学知识贫乏,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还以为自己忧国忧民。

  [1]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