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瑞银:2009年还要靠银行信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2日 23:53  经济观察报

  袁朝晖

  404

  2009-01-26

  袁朝晖

  瑞银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直言,中国银行业09年贷款增速会比08年快。

  09年贷款增速16%

  显然,在内外需双双显著放缓的情况下,政府已经采取了积极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但在本轮经济衰退中,面临着一些重要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许多人都在问:在全球陷入衰退的背景下,中国将如何维持相对稳健的经济增长。

  就此,汪涛表示,过分关注财政刺激的规模将会忽略掉经济形势中最重要的部分。政府的投资计划是否会持续拉动经济增长,关键取决于经济中其他部门的表现。中国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国经济是否会、以及将如何再杠杆化?

  而潜在的事实是:过去几年,中国在迅猛增长的同时,经济中的杠杆也在降低。信贷占GDP的比例下降,而利润的强劲增长使得企业部门减少了借贷。面对黯淡的外部前景、下滑的企业盈利以及放缓的收入增长,中国需提高杠杆以维持经济增长。

  就中国而言,公司债市场规模较小,再杠杆化就意味着要增加银行贷款。如果不提高杠杆程度,2009年中国将无法实现7%-8%的GDP增长。

  数据显示,尽管2008年11月份广义货币增速放缓,但实际月度新增贷款及整体信贷的同比增速均大幅加快,反映出信贷政策趋于放松。

  显然,广义货币增速的放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08年前三季度对银行贷款的收紧。11月经季节调整的新增银行贷款达到历史新高,推动整体信贷增速达到16%。低基数效应是该高增速的重要因素,但新增贷款大幅增加也反映了货币政策正在放松、且贷款需求依旧强劲。

  汪涛预计,未来12个月,政府已经取消了贷款额度,并数次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推出多项措施鼓励银行增加放贷。银行贷款的持续增加是09年支撑内需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主要的不确定性。央行将2009年M2的增速目标定为17%,其将进一步降息并继续保证市场上充裕的流动性。“预计2009年贷款增速将达到16%,超过2008年的15%。”

  不良贷款上升

  事实上,中国银行业目前的贷存比在65%左右,一些大型国有银行的比例甚至更低。在外汇储备飞速增长时,中国通过贷款额度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限制贷款增长,导致了近年来贷存比的下降。虽然目前全球正遭遇金融危机,但中国的居民存款却继续快速增长,在股市和楼市重挫的情况下、部分逆转了之前向股市和楼市的分流趋势。而企业部门也有大量的银行存款。

  汪涛进一步分析说,银行增加贷款短期是有好处,长期影响则需要酌情考虑,“因为在经济下行周期,银行贷款质量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周期中,不良贷款率可能会有所上升,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银行现在不增加贷款经济下行可能会更快,出现信贷收缩,现有银行贷款也会变成不良贷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必须有所取舍,使得资产质量得以能够中长期保持。”

  “实际上信贷紧缩的趋势已经开始逆转,从11月份政府放松贷信贷紧缩的控制,11月、12月份大规模扩大银行贷款比例。但关键是要看今年,如果不能达到,我觉得经济增长的预期要打折扣。如果能就能给我们一些信心。过去,银行贷款比重是缩小,靠企业盈利和资本市场,在股票市场融资的比例有所增加,2009年这个趋势是不可能持续,因为企业的盈利要往下走,资本市场还是处于比较疲弱的势态,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一定的投资,包括企业要增加贷款,政府也要发行国债来刺激,这也是杠杆化,企业必须这么做。我觉得,银行贷款09年增加速度可能会比08年还快,而且这些政策还是会有一定的作用,很大的一个考虑是基于目前进入危机之前和十年前进入危机之前的比较,从政府的角度,企业的角度、银行的角度和居民的角度,四个角度来看,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都和十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当然现在要好很多。”

  很清楚的事实是,中国的大多数大型国有银行都在几年前进行了重组,遗留的不良贷款被从其资产负债表中剥离,政府及战略投资者向其注入新的资本,同时现代的管理结构也得以建立。目前平均不良贷款率较低,并且即便在经济不景气时不良贷款率预计会上升,也将不会危及银行的放贷能力。

  汪涛还特别强调,金融30条和国九条,最主要的主题就是怎么增加金融杠杆化,怎么把这些资金使用到企业和居民。所以各项措施都包括增加融资的渠道,现在银行可以开展并购贷款,包括给中小企业建立担保基金,“我觉得这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途径,中小企业在平时的情况下很难拿到银行贷款,在目前经济下行更难,所以包括贴息,担保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短期内让银行大量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还不太现实,现在政府是拿钱去跟银行共享这些风险。”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