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娜报道
“家电下乡”可能是这个冬天对家电制造企业最温暖的词汇,然而中标企业品牌众多,鱼龙混杂。不仅如此,售后服务的瓶颈也在影响着这一好政策的实际执行。
在此次家电下乡的巨额招标中,目前国内一二级家电市场流通的主流家电品牌仅10家左右,并且随着近年来的市场整合,前4个品牌均占了整个市场50%以上的份额。面对如此之多的中标品牌,难免不令人生忧。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著名家电专家陆刃波对记者分析说,中标企业名单中不仅仅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一些渐被人们遗忘的老品牌也卷土重来,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品牌也赫然其上。尤其是在洗衣机和电冰箱行业,很多中标品牌是第一次亮相。看似有意拉低“家电下乡”入选门槛,给企业公平竞争的机会。其实却是给农村家电市场带来隐患,“家电下乡”成为地方小品牌在农村市场大行其道的通行证。
“农村市场情况复杂,而中标企业良莠不齐,企业能否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和完善售后服务事关农民朋友的切身利益和整个家电下乡工程的建设和发展。”陆刃波对记者表示出了这样的担忧。
“能下乡的产品必定是能让农民用着安心,用着有保证的产品。家电作为耐用消费品,特别是面对物质条件不宽裕的农村消费者,过硬的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是其得以立足的根本。如果在农村出现不比技术,比价格;不看创新,只模仿的‘山寨家电现象’,恶性竞争的后果会使政府、企业、农民共同失望。”陆刃波说。
农村消费者对价格敏感,消费差异性不强,注重产品实用性,消费心理从众性强,品牌识别力差。这使“不靠质量,靠价格”的一些品牌有了很大的可乘之机。但当质量问题暴露后,农村落后的交通条件又会给售后维修带来种种不便。
“像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大件将成为家庭中重要的一员,甚至是娃能否娶回媳妇的重要砝码,由不得农民不慎重,万一坏了,服务跟不上,只能用拖拉机拉出山修,或者找人背下山修理,这就变成一件极其闹心、堵心兼窝火的事了。”数字华夏(北京)营销传播机构首席顾问姜培峰对记者一语道出农民心声。
“服务不仅要进村,更要上门。这也是最考量家电下乡是否下工夫的一个关键指标。”姜培峰说。
“对家电企业而言,只有两个办法,一是保证产品长期不坏,耐用度极高;一个是保证自己的服务通道遍及城乡,没有金刚钻,千万别揽瓷器活。出了问题,能够赶紧进村,还要争取上门服务。否则,如果几千元买回一个比亲老子还难侍候的家伙,农民的办法可能只有一个——还是扇扇子吧,别买了。”姜培峰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