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观众生产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0日 07:43  每日新报

  

从《无极》、《投名状》到《赤壁》、《梅兰芳》,由韩三平领导的中影团队推出的这一系列高成本高回收的商业电影的运作,使得中国电影开始进入成熟的大片时代,《赤壁》(上)更是创下了3.2亿的票房标杆,成为其他影片追逐的目标。

  在面对诸多灾难和全球金融危机的今年,中国电影票房能遭遇井喷着实不易,韩三平更是高瞻远瞩,不仅坚定了制片战略四步走的方针,更要扩充产业链。

  他的责任与义务则是要为中国生产出大型电影。这些电影不光要在中国能取得辉煌的票房业绩,还要走向国际,在全球取得很好的商业成绩。

  1977年至今,韩三平亲自经历了中国电影非常热闹的30年。这30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电影也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韩三平个人的身份,也经历了巨大变化:在峨嵋电影制片厂,他先后任照明、场记、副导演、艺术中心主任。1983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班,毕业后,回到峨嵋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副厂长。其间,与人合作导演了故事片《不沉的地平线》和《避难》等。1985年,通过成功主持操办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颁奖大会,在电影界开始享有声望。

  韩三平职业生涯中最具转折性的一年,应该是1994年。这一年他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厂长。担任厂长期间,他以出品人身份组织、创作生产了100多部影片,其中包括故事片《孔繁森》、《赢家》、《民警故事》、《非常爱情》、《红西服》、《不见不散》、《春天的狂想》、《荆轲刺秦王》、《张思德》等优秀作品。也是在这期间,他提出了“贺岁档”概念,支持冯小刚拍摄中国首部贺岁电影《甲方乙方》。

  北影厂厂长的身份,意味着获得了在电影界的一种发言权,但也正因为这个位置,让韩三平比常人更深刻地看到中国电影产业存在的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全国1/3左右的发行企业亏损,1988年有45%的影片发行不足60个拷贝。1993年,国产影片的生产减少一半,观众不足从前的1/3。

  1999年5月,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成立,韩三平出任集团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主抓集团制片环节,任务是让中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

  2007年,韩三平出任集团董事长,他积极筹备中影上市,2008年初,中影上市获批。韩三平说,接下来,他认为中影上市要“稳扎稳打”。他说,中国电影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果不迅速崛起,就会步很多国家的后尘——本土电影被挤压。民族产业撑不住,肯定是全产业的悲剧,甚至是民族悲剧,我们一定要在这个高度上想这个问题。

  韩三平认为,追求美好生活就是中国电影表现的主流价值观,但是我们现在主要缺主流银幕,就是银幕形象。《梅兰芳》、《赤壁》已经有好的苗头,但是还要靠下一代电影人,靠青年导演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说:“营销、发行、院线、制作等12个团队撑起了中国电影集团大的企业、大的产业。尽管国有企业在机制改革和机制变化方面很重要,但是,只要把为观众生产电影这个精神灌注到中影的制片精神中,或者集团的精神中,企业的发展就会没有问题,中国电影就会大有希望。”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