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粮价调控争议红顶商人中储粮09新角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7日 01:54  经济观察报

  李平

  虽然有效熨平了2008年中国粮价的波动,但红顶商人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下称中储粮)2009年进一步从“大粮仓”向“大粮商”角色转型的计划,让中国的粮食业界充满了焦虑。

  人们担心,这个掌握着中国庞大粮食库存的红顶粮商,一旦入市,将把粮价本已市场化的中国粮油市场,玩于股掌之间。

  中储粮成绩单

  1月15日的中央储备粮工作会议上,中储粮总经理包克辛认为自己交出了一份“不平凡”的答卷——2008年全球粮食市场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行情,而中国则是危机中少数几个幸存的孤岛之一。

  中储粮通过大规模的托市、收储、调运等调控手段,使中国粮油市场保持了基本稳定,农民的种粮收益也得到了基本保障。

  2008年的世界粮油市场波诡云谲。这一年,主要粮油品种的价格从年初开始一路飙升。40多个国家出现了粮食危机,一些国家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但在7月份粮价创下历史高点之后,却又一路迅速回落,下跌幅度达50%以上。

  国际市场的波动、宏观经济的起伏和中国国内接二连三的灾变,也让中国的粮食安全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突发事件和不稳定因素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包克辛说,“但是(中储粮)通过高效吞吐,保障了国内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

  当粮油价格飙升时,官方大量的粮食储备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成为全球粮食海啸中的一个“孤岛”。“粮食供给不脱销、不断档,粮油价格保持了基本稳定。”日前,全国粮食局长会上,国家粮食局负责人如是评价说。

  对此,业内公认是中储粮大规模的跨地区调运和抛售发挥了重大作用。据悉,2008年中储粮系统向市场销售粮油6880万吨,保证了市场粮食充足供应。此外,针对区域性的供需紧张局面组织了7批、713万吨跨省移库计划,涉及除西藏、新疆外的所有省区市。销售量和调运量,均创下了新的纪录。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高层认为,政府部门通过控制粮油价格等措施防止了CPI一路上扬的势头,从而在下半年经济出现下滑时避免了“滞胀”的危险局面。

  去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传导至中国后,国际粮油价格一路大幅下滑。中储粮的核心任务也随之转向,通过政策性收购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数据显示,2008年该公司共完成各类政策性粮食收购9325万吨。这个数字约为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7.64%。不过,这个数字尚未涵盖2008年10月底以来下达的四批总计5850万吨的临时储备粮计划。如果这个计划全部完成,中国官方粮食储备量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包克辛透露,“政策性粮食收购使农民直接增收接近150亿元。”国家粮食局负责人此前曾表示,政策性粮食收购使农民直接或间接增收500亿元。这也是官方首次用数字回应“农民无法从托市收购中获益”的批评。

  中储粮的各项经济指标也颇引人瞩目。这个公司2008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038亿元,同比增长了111%;实现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42%;总资产2684亿元,同比增长了54%。

  不过,中储粮显然不愿止步于此。

  争议“大粮商”

  包克辛说,“中储粮服务宏观调控的效果和效率,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在他看来,“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向前直接惠及农民,向后直达终端粮油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中储粮的业务仅局限于储备环节,产业链条太短。”势必影响中央对粮价调控的成效。

  因此,在中央储备粮工作会议上,包克辛要求各级中储粮系统在2009年加快延伸产业链,扩大购销,逐步建立起中储粮内部有效衔接、高效执行的收储、物流、加工、营销网络体系。“以公司内部衔接带动全国粮食产销衔接,保障国家对粮食流通的主导权。”

  业内人士认为,一旦此举成行,则意味着中储粮将突破其“国家粮仓”的角色,开始作为“红顶粮商”全面进入粮食购销市场。

  事实上,中储粮从“大粮仓”到“大粮商”的转型至少在2008年初就已有迹象,且进展颇快。不过由于中储粮总公司一贯的低调,外界对此知之甚少,其作为大粮商的构架和业务也至今未公之于众。

  这样一个隐形的红顶粮商引发了多方面的担心。批评者认为,中储粮凭借国家优厚的财政补贴、几乎不受限制的政策性贷款和无与伦比的仓储物流设施,掌握着巨量的粮源。这样一个公司足以在市场上翻云覆雨。

  “如果它是一个政策性公司还好一些,但如果它转型成为一个逐利的市场主体,那对于其他市场玩家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梦魇。”另一家大型国有粮食企业的研究人士对记者说。

  即使在官方,中储粮的转型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国家粮食局的一些人士私下对记者表示,中储粮此举明显“越位”。

  与此相应,包辛克则认为,完善产业链是粮食流通行业进入整合阶段后的必然选择,是服务宏观调控的客观要求。

  同时,他表示,中储粮将按照“两线运行、分开储存、单独核算、单独统计”的原则,建立直属企业储备粮与贸易粮经营管理的“防火墙”,确保不同性质粮食管理规范,以打消批评者关于中储粮转型之后定位不清、借政策便利裹挟市场的质疑。

  不过,这些辩解似乎未能说服那些批评者。记者随后采访的一些业内人士仍然认为,中储粮直接入市与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相悖。

  “这么多的粮食都由它收,还由它来加工、销售,定价权也在他那里,还要我们这些企业干吗?”东北一位玉米加工企业负责人抱怨说。

  红顶粮商09新角色

  尽管存在争议,但中储粮的行动却果断且迅速。

  按照包克辛的提法,中储粮目前面临在粮食主产区仓容不足、管理平台不够的主要问题。而一条迅速扩容的途径,就是收编基层粮库。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中国数千座基层粮库的改制是2004年开始的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最后一道难关。按照决策层的设想,这些粮库资产将向包括外资、民资在内的社会资本开放,最终的目标是培育多元的粮食流通市场主体,搞活粮食流通。

  但是当去年粮食危机警报传来、对外资粮商的批评骤然升温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员们改变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外资被排除在改革进程之外,民资分得的,也仅是国有粮食巨头瓜分之后的残羹冷炙。

  “粮改突然转向,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家突然发现,粮库从破包袱变成了金疙瘩。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没有粮食危机,去年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还未必能完成。”国家粮食局系统的一位专家说。

  而中储粮在这场粮库争夺战中斩获颇丰。数据显示,中储粮2008年全年上收96座地方粮库为中央储备粮直属库。中储粮总公司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今年肯定还要继续上收一批基层粮库。”

  不过这种大规模的扩张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抵制。中储粮通过直接上收的方式收编地方粮库,导致一些地方政府的利益受损。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粮食局长会上,一些省份的粮食局官员们抱怨,中储粮把该省最好的粮库资源尽收囊中,对于地方太不公平。

  一些省份则试图采取措施,遏制中储粮在当地的扩张。东北某省就试图组建一个省属粮食流通集团,整合本省粮库资源,以便“肥水不流外人田。”

  不过,这显然是一场不对等的博弈。“许多粮库都是国家通过国债等资金建设的,产权本来就属于中央政府。”国家粮食局一位人士说。而且,“很多上收粮库的行为都是以行政指令的方式进行的。地方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中储粮作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角,意味着粮食流通重归政府管控。“这对于政府的管理能力是一个考验。”国家粮食局一位专家说。他担心,如果管理不善,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这些国有粮库将再次成为财政包袱。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