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康鹏
本周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决定自15日零时起将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下调140元和160元。本次调价的幅度虽小,但背后隐含的信号意义却不容忽视。在“小步快走”中,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正在逐步靠近市场化目标,国内成品油价与国际原油价格的涨跌联动日渐紧密。
在去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等曾发文将汽、柴油出厂价每吨分别下调900元和1100元。仅仅不到一个月,发改委再次下调油价,调整频率之快为近年来所罕见。
发改委在解释此次调价缘由时表示,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回落,但按照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仍有一定的降价空间,为此国家决定相应下调成品油价格。
由此表明,今后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将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作出更加灵敏的反应,国内油价小幅度、高频率的调整将成为常态。正如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所言:成品油价格将会适时、适度地调整以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和企业生产成本。
从更长远来看,“小步快走”的调价新机制有利于稳定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的盈利水平。未来,当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时,国内油价会适度上调,三大公司也就不必以自己企业的亏损来抵挡国际油价冲击;而当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时,三大公司可以用自己的管理和服务来竞争市场份额,以确保企业的利润水平不下滑。
在旧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下,国内油价常常严重滞后于国际油价,且在国际油价坐“过山车”时跟涨不跟跌。在以后,令消费者不满的调价滞后有望成为过去,发改委的调价令将可能更加频繁。
另外,新的调价机制也有利于稳定国内的成品油市场。高频率调价,就会打消掉部分企业大批量囤油、倒油以牟取暴利的预期,资源在市场的流通将更顺畅。
在市场竞争主体不均衡和油品管制的大环境下,期望国内成品油价在短时间内完全市场化也不免过于乐观。新定价机制中,“国内成品油出厂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和适当利润确定”,国内平均加工成本和企业适当利润到底是多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两项受到非市场因素影响的可能性依然巨大。
2009年,或许将成为成品油价格最终走向市场化的“破冰之年”。一是金融危机下市场需求的持续疲软,二是三巨头前几年所建炼油产能的逐步释放,国内成品油市场有可能进入了买方市场。可以预见的是,国内的成品油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市场决定资源价格的趋势将更明显。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