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倩
“不要再问我何时买房。”在最近的公开露面中,夹在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及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茅于轼之间,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的身边立刻围满了记者,这一次他的回答老到而圆滑——“如果想买房现在也可以,再等等也可以。”
从2007年底的“拐点论”,到“买不买房”、“降价”、“感谢宏观调控”——过去的一年,地产行业的关键词多与王石的“惊言堂”相关联。
自述“性急又沉得住气,开朗又封闭,大气又小气,乐观又悲观,但从不言败”的王石,虽然时常会顾忌自己上市公司董事长的身份而三缄其口,却难免因“被激怒”或是“善意的建议”,甚至是受累于“流言”而多次登上媒体头条。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尽管其诸多言论挑战了同行的利益,但几乎其所有关于行业的预测都一语成谶。与此同时,万科的市场占有率较去年提高了50%。
“潜规则”的破坏者
2007年12月13日下午,清华大学紫光国际交流中心的“中英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比较研究大会”。有记者提问称:“10月以来,以广州为代表的一些楼市普遍遇冷,广州新建商品房的销售量下降严重,作为开发商代表之一的你,是否认同楼市出现拐点的说法?”
“你问的问题和我们大会的主题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出于礼貌,我依然会回答你这个问题——是的。”一个3秒钟的停顿之后,王石的回答直白,小有不快。
次日,关于王石“拐点论”的报道在网络上迅速传播,随之引发的连锁效应是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十分“感性”地驳斥:“当时王石在2007年12月份提出房地产出现拐点,我总体认为他过于悲观。”同期一向对数字敏感的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证,举例称一直到2007年11月公布的指数都是上涨的,不论是销售量还是价格都是上涨的,而且增长的幅度都在增加。
“拐点论”的连锁效应仍在继续。当年12月24日,王石在接受央视《经济半小时》采访时再度表示:当时的房价太高了,号召年轻的中产阶层等三四年后再买房,因为如果中产阶层存了三四年还买不起房子的话,这个市场肯定有问题。
而更令人紧张的是王石“拐点论”压根不是无关紧要的“口水”,而是真抓实干的“降价”,当时其广州公司降价幅度达到15%。根据万科公告,该公司2007年11月商品房销售收入42.3亿元,环比下降了18.02%。这是其销售收入连续两个月出现两位数以上的下降。但是部分地区“降价”之后,销售速度明显加快。而降价带来的销售火爆也引起了市场巨大反响。在广州,招商地产、金地地产等纷纷跟进降价。
2008年夏天,万科在上海、杭州等地的项目率先降价,这显然违反了房地产商之间的“潜规则”,在一个一度固若金汤的“价格联盟”中,万科就是一个被视为行业“公敌”的规则破坏者,并继而引发了全行业降价的“鲶鱼效应”,“拐点论”暂告段落。
笑到了最后
去年夏秋之时,捏造的“松山湖会议”以及欲拨数千万元给购房者“补贴”这两条流言给当时已经十分不安的楼市添了一把柴火。这两条消息事后都被万科集团辟谣。
“作为公司的董事长,要扮演三种角色:在决策上确定公司的方向;决策监督任务;第三要有责任培养新人。”王石的个性便是强势并且坚持,但是已经没有那么“直白”了。作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会长,这个协会也在改变着他,他说自己之前的字典里就没有妥协这两个字,但从选上第二任会长起,他逢人就说,“我学会了妥协。”在“监事长”任志强和监事武克钢的屡次挑战下,他可以纹丝不动,只轻轻说一句“克钢你有些过分了”。
奥运开幕那天,他与女儿端坐北京“鸟巢”,欣赏了那场精美绝伦的奥运会开幕式,他用相机记录下了奥运会的数场比赛,并从志愿者的身上发现了“90后”的认真与责任感。
之后一周,他奔波于上海与南京,忙于处理旗下一楼盘在南京由于当地“一房一价”所引发的争端,“房价”仍是导火索。当楼价一路向上时,一些不安与狂躁都被掩盖在红色的上涨曲线图下,但是反之,一切矛盾则都爆发了出来。从来不和当地政府理论开发事宜的王石首度与南京市的政府高层会面,缓和一下有些僵持的关系。
但是对于“降价”,王石的态度明确并贯穿去年始终。在“代价”之外,由于 “提前撤退”,万科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特别是今年在楼市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万科市场占有率提高了50%。 王石于去年年底再度表示“感谢宏观调控”,他笑到了最后。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