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 赖静禹 新加坡报道
高盛2008年12月15日公布的财报显示,截至2008年11月28日,高盛年度净收入为222.22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的459.87亿美元减少52%。其中,因投资中国工商银行导致浮亏4.46亿美元,2007年同期,该数额为浮盈的4.95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投资工行导致的亏损记录在第四季度的金额为6.31亿美元,高于全年总损失。
谈到亏损的原因,高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认为,“第四季度的业绩反映了非常艰难的运营环境,包括各级资产估值的大幅下跌。”
虽然目前披露的信息中都没有反映出高盛最近的现金流状况,但其他投资银行在出现首度亏损后都发生了现金极缺的情况,令人不得不怀疑高盛会否重蹈覆辙。
远水未解近渴
在首度出现亏损、未来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高盛是否如其他金融机构一样,需要变卖资产自救?如果是这样,是否会变卖在华资产?变卖在华资产的远水是否能解近渴?
国内某外资银行资深财务人士黄女士对本报分析说,根据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条例,若高盛要将套现得来的现金转移到国外,将面临不少操作困难。
首先,外汇管理制度条例中规定,境外金融机构能汇出国外的资金只能是所获利润部分。对于高盛来说,套现得来的现金中,只有扣除掉成本后的利润才能汇出去。以西部矿业的案例为例,则能汇出的金额只有套现总金额的一半左右。
其次,中国严格的外汇管理机制要求,大额的汇出款必须经过有关部门审批,其过程将花费不少时间。如高盛总部出现现金紧缺的情况,时间将是一个关键问题。
再次,根据国内的法规,境外机构在华投资所得利润,如不在中国进行再投资而需汇出国外,将被征收相应的企业所得税。这对汇款出境的企业而言,是不小的利润损失。
而据黄女士介绍,如果出售的是在香港上市的H股,则便利很多,不会有上述的诸种难题。
有可能减持工行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资深投资分析师程先生同意黄女士的意见,认为高盛若真要套现汇钱给美国总部,减持H股是更好的选择。他预测,高盛近期内减持工行H股,是相当有可能的事情,现在之所以还没有采取行动,很可能是因为“没沟通完”。
程分析师称,境外机构投资者减持中资银行,并非因为看空中资银行的未来前景,而主要是因为其母公司的资金压力造成;而且,冒着与中资银行和中国政府搞僵关系的风险,也不是境外机构投资者希望看到的局面。所以,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各机构一直都否认减持的传言。
更重要的是,这些减持行动必须要事先与中方的股东沟通和协商。程分析师认为,高盛到现在还没开始减持,很可能是因为“还没沟通完,没排上队”。
可以说,境外机构投资者要卖出所持有的中资银行股票,最需要的是与中方股东方的协商和配合。双方也有合作的需要:一方面,中方股东不愿意看到大规模减持导致的股价大幅下挫,影响各方对中资银行的信心;而同时,股价的大幅下挫更无疑会给减持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