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科学的不确定性是一个长久的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4日 16:49  中国科技财富

  中国科技财富:胡院士,您长期在我国地震科学研究的一线。您刚才已经说过,我国的地震预报,不仅是我国,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那么地震科学的科学性是体现在哪里?同此,我们的很多学科领域都是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因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问题是科学要遇到的基本问题,在追求真理、相对真理的路上,我们的科学研究将会在怎样的一个整体心态上前行呢。因为我们都很关注,科学领域的探索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在意的,因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在参与其中,但是每个人都在心中有一个对科学的概念性的认识。起码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再说,现在社会上盛传的科学决定论的问题是相当突出的。您觉得在我们的科学研究领域,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胡院士:是这样的。我们地震学研究也是这样的。不确定性是科学永远的话题,其实是一种追求。在我们的地震科学研究中也是如此,地震科学的研究领域,像地震预报学、工程地震学等,又很多具象的研究。地震预报,我虽然没有做过专项研究。但是我能感觉到它是相当困难的。我们还有很多科学的研究领域也是在一个不确定性上的长久坚持,是为了找到那份自信,就是那份确定性。这是一种很难的追求。作为大众,对科学的认识,当然不应该只是一往情深的苛求它得出什么结论,要知道,一个结论的获得是要经过长久的艰辛努力得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像地震预报科学就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很难。地震不像水灾、风灾一样是完全可以预报的,国家可以发布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可是地震就没法做到这一点。你像1998年抗洪,它来之前我们就知道,它有几次洪峰,我们都很清楚。所以,有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中国科技财富:科学决定论的概念在当今是很流行的,我们的生活就是在一个相当的科学语境下的生活,现在来看我们从头到脚,除了大脑,限于目前的水平以外,其他的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得到。事实上,民众对科学的期望是很大的。总是希望它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健全的服务,比如在生与死的概念上总是希望它能够帮助他们突破一些本身很难的东西。但是,科学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而是在朝着自己的方向毅然前行。

  胡院士:是的。科学的概念在很多人眼里是被神化了的。但是搞科研的人都知道,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就像上述我讲的一样。我们都在追求一种确定的东西,希望能够在某些领域有所得,但是事实上在某些问题上我们就是糊涂的。这难免不能被人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我认为,在科研上不负责任的表现应该是态度不端正、思想不积极、工作不全力等等。有人也许会说,这也是不负责人的表现,因为我们对你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的,没想到你连个地震预报都做不好。你怎么想?生气?没有。你要是回过头来想就明白了。我在其位尽了全力,换了谁也都是能做到这样。那我也就没有遗憾,就是遭人骂那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觉得科学的概念不应该被神化了。特别是媒体,应该以真实中肯的态度面对事实的真相。科学的东西不是吹出来的。

  其二,我们的民众自身也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你不可能相信每个人所说的话,说明你自身必须要有自己的判断,所谓偏听则信、兼听则明,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科技财富:那么民众而言,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我们的大众怎么保持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呢?因为我们知道在美国的9.11事件后,美国的民众普遍表现出一种恐慌,很多求职者都转向了公务员的职业。那是人祸。而我们是天灾,人祸可以尽量去避免。但天灾却是必然要发生的。刚才听胡先生谈了这么多。我想请问您一下?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下,人们究竟应该怎么来面对自己的生活呢?因为心理的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一辈子。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把地震中存活的青少年都派出去或者专门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治疗。那么对于大众而言,您觉得他们应该怎么面对或者说是接受我们的科学不确定性?

  胡院士: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我觉得,在我自己来看。像发生天灾的事情,我自己来说也是不会去做一些无济于事的事情。就那我们的这次地震来说,我们预测不到,但是又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把自己的房子修缮得更好一些,所以我们就只能在这样的心理状况下接受天灾的考验,这是很悲观的一件事情。这是人类共同的悲哀。其实这就是我们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态度,在我们的现实的平凡的生活中可能我们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但在事件发生后,或者或是人祸,又或者说是天灾,这些都可能是我们在自己的生命中都可能会遇到的事情。你说我们杞人忧天,那也是对的,但也是不对的。因为基本上我们现在都知道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中就是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这是事实。发生天灾的几率,就比个人发生车祸意外的几率都小得多。依照我们现实的经济情况,我们不可能做出一些超出我们生活现实的做法,比如拿着国家补贴我们修缮我们房子以防地震的钱,我们也不可能去修自己的房子,当然这是相对的啊,不是绝对的,这要看自己的现实情况。个人的财富情况。所以穷人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这是事实。这些道理,每个成年人都是知道的。所以,现实来讲应该说他们都无暇顾及这样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眼里,努力去做,就足够了。这就是最有价值的人生态度,我以为。

  访谈后记:

  截止到12月20日笔者发稿时止,据相关方面统计,当前我国防灾救灾方面主要有5部法律和9部行政法规,这5部法律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防沙治沙法、气象法等。9部行政法规包括: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以及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等9项。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12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对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救援、震后恢复重建等内容作了修改、完善,其中充分吸纳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经验。

  新修订的防灾减灾法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增加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要求,鼓励群测群防。二,学校医院的抗震能力要高于当地房屋标准。三,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平,并且为强制性要求。四,要普及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和应急救援的演练。五,禁止侵占、截留、挪用地震应急救援等资金物资。

  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规定,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新防震减灾法还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此外,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还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规定,全国范围内的地震长期和中期预报意见,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意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及时发布。除发表本人或者本单位对长期、中期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成果及进行相关学术交流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地震预报的可行性、地震群防群测的坚持、震情震灾的及时发布、中长期地震预报的社会公开等等诸多横亘在老百姓心头的问题在这一次新的防灾减灾法上得以体现,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新法对地震预报的概念更改为了地震预报意见,这是在承认科学的现实,因为正像胡聿贤院士所说的、我们也熟知的,地震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而我们所要做的,能做到的是正在做、在踏实的努力,同时还要热爱你的选择、你的路。

  胡聿贤,男,湖北武昌人,1922年10月生于北京,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地震工程学家。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2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在纽约等地的桥梁工程公司任设计工程师。1955年回国。历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6年调入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至今。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际地震工程和工程振动等期刊的编委。并曾连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胡聿贤现任国家地震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胡聿贤院士出版和发表论著100余篇(部),其代表性著作有:《地震工程学》(专著)、《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EARTHQUAKE ENGINEERING》(英文版)等,其中《地震工程学》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他主持承担的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次。于1990年获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近年来他又开始研究震害预测和防震减灾问题,开展了随机、模糊与模型等不确定性分析研究,提出了统一的分析方法,强调间接经济损失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作为中国地震局的示范性研究,完成了乌鲁木齐市震害预测与防震减灾对策示范研究,这些工作均处国际同类工作的前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