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婕
1月8日,中国3G牌照发放第二天,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贝尔)。
中国电信业绝无仅有的“黄金一股”股权架构,令上海贝尔一直以来游刃有余。
上海贝尔董事长袁欣当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29岁的上海贝尔先后曾两次更名,每次背后都孕育着公司的一次重大战略转型,而此次更名的意义则在于,希望3G时代公司能够不断加强本地化业务和能力,重塑上海贝尔的本土化品牌。
更名“上海贝尔”背后
《21世纪》:选择在发牌第二天宣布更名,是巧合还是刻意安排?
袁欣:有巧合,不过也是必然。这次更名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本土化,我们希望公司未来拓展本地业务的各方面能力能够得到加强。
上海贝尔是国资委下属的本土企业,同时我们也是一个拥有国际资源的本土企业。作为一个本土企业,我们希望未来对国内市场的拓展能力能够增强;作为阿尔卡特朗讯集团的能力中心,我们希望未来各方面的能力和在集团中扮演的角色会大大增强。
《21世纪》:公司更名为“上海贝尔”主要出于什么考虑?
袁欣:更名主要有三方面考虑:首先上海贝尔是国资委下属的大型央企之一,我们考虑要选择一个本土化的名字。“上海贝尔”其实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面向未来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基础。另外,大家都知道贝尔实验室,这是阿尔卡特朗讯很重要的亮点,里面出过11位诺贝尔奖获奖者。贝尔这个名字意味着创新,这是我们希望提倡的精神。第三点主要为了便于传播,现在的名字很长。
《21世纪》:这背后是否有股权变更的原因?目前,有传言称,国资委正考虑将其在上海贝尔拥有的股份划拨给相应企业,更名与此是否有关?
袁欣:我们的股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上海贝尔的股权结构还是阿尔卡特朗讯持有50%+1股,中方持有其余股份。对于这种传言我们予以否认。
“谨慎乐观”3G
《21世纪》:作为设备商,上海贝尔听到3G发牌的消息,是否很激动?
袁欣:一段时间内肯定是利好的消息,网络要建设,投资肯定要上去。但是我觉得3G业务能不能成功,还要等第一轮网络建设好再看,看客户是不是能认同,看商业模式是不是能走向良性循环。如果不行,可能还得打个盹,如果行,那么可能还有第二轮、第三轮的发展。我们是一个市场化的产业,3G投入必须要与市场挂钩。
《21世纪》:你怎么看待上海贝尔在3G时代的商机?
袁欣:国资委要求我们挺直脊梁向前走、优化整合上台阶。也就是说,要克服困难,迎难而上。3G发牌对于行业是个好事,但是就目前的经济大环境而言,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市场好不好,不能光看招标,要明白最终消费者是谁?3G上来了,消费者就会突击消费么?如果没有的话,这个3G产业起来恐怕还是有难度。另外,由于金融危机的关系,我们不可能脱开全球的大环境,所以我们是谨慎乐观。
《21世纪》:上海贝尔准备好了吗?
袁欣:很多人只关注3G发牌本身,但是没有深入考虑到3G发牌意味着什么。我要提醒大家,3G发牌是我们国家电信业全业务经营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全业务经营到底意味着什么?需要大家去多思考。
3G既是一个网络的升级、技术的跨越,更是一个营销理念、商业模式的转型,所以无论是对信息提供者、网络建设者还是内容提供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中国信息产业新的发展里程碑。
全业务在中国还是刚开始,原来我们还是单一的语音业务,现在是视频数据加语音,有很多事情要摸索。最终满意不满意,还要看市场是否认同。
《21世纪》:你如何看待TD-SCDMA标准今后的发展?
袁欣:TD-SCDMA标准要获得成功就一定要变成全球的、国际化标准。这方面已经有很大进步,但还是有距离。一个网络成熟至少需要2-3年,但是2-3年是不是一定发展成熟了还要看,2-3年我认为是最短的成熟期,你看全球其他标准,如WCDMA和CDMA2000,5年以上还没有成熟。
《21世纪》:那么,现在发放三张3G牌照是否对TD不利?
袁欣:我并不这么认为。与其他标准同台共竞并不是坏事情,中国其他产业的技术和产业化能力可以跟TD分享。
上海贝尔和大唐的合作就是这样,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共5个年头的合作,其实大大促进了TD的发展。我觉得中国的发展,特别是自主创新发展,必须是一种开放性创新、一种面向协同的创新,不完全是一种封闭式的创新。
最终3G产业或者TD产业能否成功,要看市场,要看国际认同。当然,政府今后的支持还是很重要,扶上马后还得有些相对优惠的政策。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