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今年收益可能下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 03:29  都市快报

  记者 朱文科

  本报讯2008年单边熊市中,货币市场基金成为各路资金追捧的对象,不仅平均收益率超过了一年定存,其规模也较2007年增长了2倍以上。但是,元旦过后,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明显下降,元旦后首周7日年化收益率较节前一周下降了1个百分点,比2008年12月初减少了一半。业内人士预计,在市场短期利率维持低水平以及资金面过于充裕的情况下,货币基金收益率将呈现下降趋势,2009年整体收益率可能会低于2008年。

  货基规模去年增2倍

  牛市股票型基金称王,弱市货币基金避险为上。国内货币基金自2003年诞生以来,其资产占比变动比较频繁,一度成为市场牛熊转换的重要风向标。据统计,在2005年,上一轮熊市接近尾声时,货币市场基金资产占比由当年年初的18.95%猛增至当年年末的40.65%,其后伴随大牛市的到来,这一比例在2007年底跌至3.39%。

  到2008年股票市场大跌后,货币基金规模再现扩容之势。Wind统计显示,在没有新的货币市场基金成立的情况下,截至2008年12月31日,51只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净值合计3891.9亿元,较2007年末的1110亿元增加了2倍多,在基金全行业中的占比也猛增至20.63%。

  收益率方面,货币基金在2007年的牛市平均收益率为3.29%,这在股票基金的收益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到了2008年,股票基金净值平均下跌超过50%,无一取得正收益,但货币基金全部实现正收益,平均收益率达3.56%。其中最高的达4.71%,最少的也有2.70%。

  货基规模变化充分说明,在未来经济形势预期没有扭转之时,投资人避险意识比较强,货币市场基金仍是投资人避险的较优选择。

  今年收益将会下降

  截至1月9日,49只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仅为1.83%,这一数字较节前一周下降了1个百分点,在2008年10月至11月期间,多数货基7日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

  海富通货币基金经理张丽洁表示,从历史数据来看,2008年货币基金3.56%的年收益率属于偏高水平。在过去五年里,货币基金年均收益率在2.6%左右。相对于去年的高收益,2009年货币基金收益可能向活期存款利率靠近,降至1%甚至更低。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基金主要投资短期债券、央票及定期存款,这些固定收益品种会随着央行基准利率的不断下调而降低收益。比较明显的是,1年期央行票据收益率已经由4%降至1%,上周发行的3月期央行票据参考收益率还首次跌破1%(0.965%),创出历史新低。

  国金证券分析师张剑辉表示,去年第四季度,货币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高达4.9%,这主要是在持续降息过程中,同期债券价格上涨较快,货币基金采用“影子定价”确定的基金资产净值与“摊余成本法”计算的基金资产净值的偏离度上升后兑现了浮动盈余。

  中国货币网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央票到期高达9575亿元,占全年的42%。由于央行上周再次确认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年政策的主调,随着央票的停发和频次降低,长期来看央行回笼资金的力度将十分有限,当前市场资金面宽松的程度可能进一步加深,势必影响固定收益类品种的表现。

  张剑辉认为,在市场短期利率维持低水平以及增量资金摊薄作用下,货币基金收益率将呈现下移趋势。

  名词解释:

  摊余成本法: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例如:基金经理在市场上以90元钱折价买入一个票面价值为100元的债券,这当中便获得了10元的收益,如果该债券是30天到期的话,那么就将10元除以30天,将收益摊销到每一天中。这种方法在债券市场价格向上走的时候是平安无事的,但是当债券市场价格下跌时,这种方法则可能虚高了债券的净值。再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债券价格跌至80元,其实基金已经亏损,但用 “摊余成本法”计算,基金表面上看并没有亏损。而投资者在买卖的时候,却在溢价买入和卖出该基金。

  影子定价:基金管理人于每一计价日,采用市场利率和交易价格,对基金持有的计价对象进行重新评估,即“影子定价”。当基金资产净值与影子定价的偏离达到或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0.5%时,或基金管理人认为发生了其他的重大偏离时,基金管理人可以与基金托管人商定后进行调整,使基金资产净值更能公允地反映基金资产价值,确保以摊余成本法计算的基金资产净值不会对基金持有人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影子定价的作用在于为了避免采用摊余成本法计算的基金资产净值与按市场利率和交易市价计算的基金资产净值发生重大偏离,从而对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产生稀释和不公平的结果。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