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强劲反弹212%难持续 中信泰富深陷“传闻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0日 00:10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陶盈舟 北京报道

   从去年10月起就闹得沸沸扬扬的中信泰富(00267.hk)巨亏事件,麻烦如今依然接踵而至。

   就在中信集团已经落实对其注资换股之时,市场上再次风闻有关中信泰富的各种不利消息。1月2日,中信泰富在发布的公告中表示,公司的17名董事已经开始接受监管部门的调查,而这其中,甚至包括了主席荣智健、长子荣明杰、集团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以及七名执行董事和七名非执行董事。随后,市场便有传言中信集团可能将会选派新的“实权派”人物进驻中信泰富。

  不利传闻形成拖累

  连日高涨幅难持续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对于中信泰富而言,从当初冒险签下外汇合约开始,就陷入了一步错、步步错的漩涡中。

   尽管早在2008年结束前,中信集团就已经敲定了以15亿美元注资换股的方式,止住了中信泰富的亏损。然而对于这一举措,市场似乎并不领情。“一笔轻率的投资就导致公司巨亏147亿港元,这种严重的失误换谁都难以理解”,安邦集团分析师徐斌表示,何况是在监管更加严格的香港交易所。“所以市场上怀疑有内幕交易也并非没有可能”,只不过现阶段,即便有消息恐怕也难以对外界公布。

   徐斌所说的“内幕交易”正是荣智健等17人接受监管部门调查的原因之一。港交所前独立董事、独立财经股评人David Webb此前就指出,公司其实早在2008年9月7日就已察觉外汇衍生合约带来潜在风险,但却延迟到2008年10月20日才公布投资衍生工具发生巨额亏损的消息,而“这个时间内做出一些人事和财务上的安排是很有可能的”。

   尽管公司高层一再否认知晓整个交易,但徐斌认为,这不意味着中信泰富在投资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一带而过。

   在香港证监会已经公布的2009年聆讯监控个案名单中,并没有发现中信泰富,特别是荣智健的名字,对此,香港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只有在调查结论出来表明公司确实存在问题时,相关方面才会根据时间安排法院聆讯”。

   这似乎也意味着,在监管部门的结论尚未公布前,中信泰富是否存在所谓的“内幕交易”还是个未知数。“不过这样的连续不利消息,再加上港股并不明朗的市场走势,对于中信泰富的股价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拖累。”业内人士表示。

   记者注意到,在连日来澳元的强势反弹下,中信泰富已经多次出现了高涨幅的行情,平均涨幅均在7%以上,1月9日10时,公司股价依然保持7%的强劲走势,并跃至11.6港元的水平,比股价最低时的3.72港元暴涨了约212%。周五收盘报11.04港元,涨3.18%。

   不过这样的反弹趋势恐怕并不会延续下去,只是一个暂时现象,业内人士表示,长期来看,中信泰富如果不能摆脱外汇合约的阴影,又难以解决公司的融资问题,公司盈利水平依然会出现不小的收缩。届时,公司的股价就会再次出现波动。

  人事变动起争议

  公司难题待解决

   不过,外界对于中信泰富的关注似乎并未集中在公司高管接受调查一事上,而是更多地将目光瞄向了神秘莫测的公司人事变动。

   “无论是荣智健离开中信集团还是派驻新的实权派人物,恐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业内人士指出,已经经历了几代人的中信集团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个固有的模式,荣智健一旦离开,将不可避免地触及多年来形成的利益集团,对于公司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中信泰富的阴影。

   除此之外,新的实权派人物目前也难以预测,“中信泰富现在最大的困难无非就是再贷款的难度增加了”,徐斌表示,企业在营运、监管方面恐怕也需要进行加强。“特别是对今后的投资项目,可能会更加审慎”,这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公司的盈利水平和收入。

   根据已经完成的提案,中信集团在2008年12月底已经按照116.25亿港元价格购买中信泰富的可转债,其中可转债到期转股后,中信集团将获得中信泰富14.5亿股股份,累计持有中信泰富57.56%股份,一跃成为绝对控股股东。

   “现在看来,如果中信集团真的选派实权性人物进驻中信泰富,那么最佳的选择是能够带来相应解决方案的人”,业内人士表示,比如为公司带来成熟的项目或是投资的资金,“否则公司还是会继续面临盈利进一步收缩的状况”。

   华泰证券研究所的钟志勇也指出,银行、地产、原材料、硬件设备和零售业等领域在经历了2008年的业绩大幅下降后,2009年仍将难以迅速走出泥潭,其中“资本货物、耐用消费品与服装、交通运输、能源和公用事业的业绩将会恶化”,钟志勇表示,而这将对中信泰富形成不小的压力。

   实际上,在2009年市场预期普遍降低的情况下,如果中信泰富的人事问题和融资迟迟得不到解决,那么刚刚开始的牛年恐怕将是其极艰难的一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