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危机反助美元08年大逆转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8日 09:33  保监会网站

  ?“避险”成为了08年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关键词,大规模的去杠杆化操作,令能源及大宗商品在07年取得的胜果丧失殆尽,新兴市场遭遇国际资金摒弃,高风险货币亦承受了近年来少有的下行压力,套息交易平仓活动反而成全了以美元、日圆为代表的低收益货币。安全性较高的投资品种重获市场青睐,大量资金回流美国,暂时寄居于美国债市,08年伊始,2年期国债收益率还处在略低于3%的水平,而到了12月初就已跌至0.569%的历史低位,凸显此时市场上空前的紧张氛围,投资者甘愿接受近乎于零的收益,亦不肯冒险投资于股市、房市。这也为美元08年的上涨提供了动力。尽管时至年末,在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新一轮质疑声中,美元回吐了前期部分涨幅,但这仍无法改变美元在08年度的华丽转身。

  虽然直接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显示特有弹性,而欧洲经济却率先进入衰退,为美元反弹提供强大动力.08年初,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尚未引起市场足够重视,而此时美联储已重启降息进程,欧英同行却仍沉浸在对通胀高企的忧虑情绪中,美元计价资产丧失吸引,加之07年非美货币积攒下的足够人气,推动美元惯性下跌至记录低点。而时至4月情况有所改变,美国金融危机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全球扩散,欧洲货币市场流动性再告枯竭,新兴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脱钩理论”宣告破产,市场开始意识到金融危机不仅限于美国,美元走势逐渐趋于平稳。7月国际原油价格自每桶140美元上方历史高点急剧下滑,去杠杆化操作就此展开,美元获益终显逆转奇迹,在经历了连续五个月的强劲反弹走势后,美元一举收复07年丧失的全部失地。岁末美联储将基准利率降至几乎零水平,并公开宣布采取定量宽松政策,欧央行官员则放言暂缓减息步伐,利差因素再度牵动市场神经,加之美国经济复苏疑云重现,非美货币除日圆外,在欧元的带领下重拾升势,美元遭遇获利回吐。

  英镑成为了本轮金融危机中的最大输家,兑美元年跌幅逾26%,兑欧元则创下了99年欧元问世以来的最大年跌幅。欧元阔步下行,年内一度回到07年之前水平,不过岁末在利差优势的庇佑下,兑美元重拾升势,并收复部分失地。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及投资者在金融市场动荡之际抛售高息货币的影响,澳元兑美元呈现出历史以来最差表现,年内跌幅达21%。若论08年度最佳货币,日圆首当其冲,在资金回流及套息交易解除的簇拥下,日圆兑美元成功击穿百元关口,12月中旬更是一度升见97.11近十三年高点,全年上涨达19%,为1987年以来最大涨幅。

  美国遭遇二战以来最为持久的经济衰退

  与美元08年的亮丽表现相比,美国的经济却是一派衰败景象。由次贷危机演变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最新公布的美国第三季度GDP数据显示,季比折年率下降0.5%,成为01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大的降幅,表明美国经济恶化程度不断加深。而美国12月ISM制造业指数意外下滑至1980年以来最低水平,显示出目前美国制造业活动极度萎缩的状况。08年12月初,美国NBER报告承认,美国去年12月就已经迈入了经济衰退,迄今已持续一年之久,目前市场上最为乐观的预期,认为美国经济在触底之前,尚有6个月左右的调整期。

  而作为本轮金融风暴的源头,住房市场在信贷紧缩及购房者持币观望的心态下未见丝毫复苏迹象,美国11月份新屋开工数降至历史低点,创24年来最大跌幅,同时预示未来建筑活动的建筑许可也大幅下降。

  来源:

  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11月份新屋开工数较前一个月下降18.9%,折合成年率为62.5万户。

  此外就业市场的急剧萎缩将妨碍日后美国经济的复苏,数据显示,美国11月非农就业人数连续第11个月出现负增长,且为34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失业率亦升至93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美国衰退程度进一步加深,可能超过了1981年到1982年之间的衰退。美国总统布什也首次承认,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

  同时黯淡的就业前景及家庭财务状况恶化还严重威胁着居民的消费意愿与能力,家庭削减开支,提高储蓄比重,导致占据美国经济重要地位的消费市场衰退深化,最新数据显示,美国零售销售已连续第五个月出现下降,而一度被寄予厚望的西方假期消费旺季,也最终以惨淡收场。过度消费成为了本轮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在为美国经济保持长时间增长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孕育了危机的种子。

  所幸的是,伴随本次美国经济衰退的是通胀压力显著减轻,从而避免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滞涨的梦魇再度上演。美国劳工部公布数据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美国11月份CPI下降1.7%,为1947年政府开始采集该数据以来的最大降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及经济滑坡,导致美国通胀明显下降,这也为期间美联储频繁大幅减息提供了宽松氛围。然而过快的物价下滑同时引发了市场另一担忧,即美国会否出现通缩局面。

  美联储在此次对抗金融危机的行动中表现积极,年末更是将基准利率调降至近乎零水平,另外美联储还同时宣布实施类似于本世纪初日本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然而低利率政策也严重挫伤美元市场人气,美元指数在12月当月跌幅达5.5%以上。12月16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0-0.25%区间,已达到美国史无前例的最低水平,除此之外,美联储还宣布将采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除大规模直接购买国债外,还可向金融市场的特定领域注入流动性。如之前出台总计达8000 亿美元的面向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及消费者信贷市场的支持项目能绕过不愿借贷的银行,直接将资金注入特定市场。在经济持续萎缩之际,央行使用价格工具往往难以达到其预期效果,经济前景不佳导致金融中介难以将央行的宽松政策传导至消费者和企业,且随着联储的降息进程深化,其边际效用却呈递减之势,因此美联储此次果断动用数量工具应属无奈之举。然而根据历史经验来看,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或可在稳定金融市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过在对经济的扶持上却乏善可陈。市场担心美联储的新型宽松货币政策,将再度激发通胀,同时令美元价值缩水。加之利差及季节性因素,导致年末投资者纷纷出脱手中美元头寸。

  美国政府放任雷曼集团破产深受市场诟病,该事件也被视为金融危机加剧扩散的诱因之一。不过美国政府在随后的救助金融业和汽车业的行动中,逐渐挽回了市场的信任,投资者相信在美国政府高效的救市措施下,美国经济将有望先于其他经济体结束调整,这也为美元的上涨增添了筹码。然而事与愿违,随着救市进程的不断深化,期间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令国会议员及美国民众倍感失望,在一份国会监督小组公布的报告中显示,财政部曾向金融市场少量的发放了数十亿美元资金,但没有对这笔资金制定资金利用追踪计划,或不能确保接受援助的银行按照政府设定的条件限制利用这些资金。

  诚然,美国政府出手救助银行业和汽车业的行动,暂时平息了市场的焦虑情绪。

  但问题却远未解决,经济的不景气及汽车行业自身结构性问题,令救助计划前景扑朔迷离,市场担心当救助资金用尽后,汽车巨头仍不能展现出摆脱困境的能力,届时投资者将会陷入新一轮恐慌之中,这也将拖累美国经济加剧衰退。数据统计显示,通用、克莱斯勒和福特在美国雇用了250000人,而相关支持行业则吸纳了400万人就业。汽车业一旦有失,美国将难以承受如此之巨的人员失业,以及相关衍生问题,“大而不倒”主导了立法者的最终决策,却又埋下了道德风险的隐患。美国金融体系似乎度过了最为险恶的时刻,美元Libor较最高峰值已有明显回落,但有迹象显示银行与政府的借贷支付成本依然存在巨大差距,这意味着资金提供方的避险情绪依然高涨,这同时可从美国债市短期债券收益率近乎于零的现象得到验证。由于美国经济目前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这也注定了美国金融业将面临一个漫长的恢复过程。

  不过在积极的救助措施效果尚待检验之际,美国财政部在其公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11月份政府预算赤字为1,644亿美元。10月份预算赤字未作修正,仍为2,372亿美元。2009财年迄今为止的预算赤字总计4,015.7亿美元。11月份政府支出之所以达到纪录高位,部分原因在于政府当月根据问题资产救助方案支出了764.7亿美元。2009财年以来政府在这方面的支出累计为1,914.7亿美元。积极的财政政策显然并非惠而不费之举,不断恶化的财政状况也将为美国未来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美元09年有望延续上涨格局

  预计美元09年总体将延续上涨格局,但上半年走势可能出现反复。上述预期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假设:美国经济有望先于其他经济体走出低谷;全球股市维稳及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空间有限;高息货币利差优势收窄,套息交易活动受抑。

  1、高息货币将会加快降息步伐

  08年大规模套利头寸平仓加剧了高收益货币的下跌,同时带动美元、日圆等低息货币的上涨。预计09年息差因素将继续影响着汇市波动,但情形会有所变化。首先,在08年大规模套息交易解除的过程中,投资者逐渐偿还了前期借入的资金,因此09年出现类似规模的套息交易平仓活动的可能性不大;其次,由于金融市场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套息交易者在建立新头寸时将更加谨慎。最后,息差空间的日渐收窄,致使套息潜在获利空间难以激发投资者热情。

  具体分析来看,美联储率先将基准利率调低至几乎零水平,彻底消除了市场关于美联储进一步减息的遐想空间,而以欧央行、英央行及澳联储为代表的高息货币集团仍有降息空间,且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也将迫使上述银行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其中英央行的这一倾向最为强烈,市场预计英镑基准利率即将见到1694年英央行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外尽管欧央行官员一度放言将暂定降息举措,但面对持续加深的经济衰退,ECB将不得不开启降息闸口,而澳联储也同样面临类似问题。由此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的高息货币将逐渐沦为低息货币,而通过套息交易寻求获利的难度将会加大。因此息差因素对美元的正负面影响均会有所削弱,相比08年,美元09年将难以获得来自套息交易平仓方面的过多支持。

  2、大宗商品下行空间有限及全球股市维稳

  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显示,2008年前十月,美国的石油需求同比下降了5.6%。但预计发达经济体2009年石油需求降幅将不到2%,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需求则保持了4%左右的增长。

  报告还称,由于需求减少,而预期供应将增加,油价预计会在2008-2010年达到每桶平均75美元(按名义价格计算),而当前的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仍在50美元/桶下方。此外由于全球经济走软,需求急剧收缩,世界银行预计,2009年的金属和矿物价格指数将比2008年下降25%,并在2010年再下降5%。但已比08年动辄60-70%的跌幅收敛许多(如08年铅的价格跌幅逾60%)。由于预计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在09年将不会出现剧烈下跌,甚至不排除回稳的可能,加之去杠杆化操也已接近尾声,美元因此将难以再像08年那样从持续下跌的商品价格中获得上涨动力。

  受市场避险情绪影响,全球股市08年大幅下挫,其中道指年内跌幅达34%。不过随着央行不遗余力的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以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令投资者信心有所恢复,股市也逐渐显现稳定迹象。若09年全球股市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态势,加之债券收益率已处于极低水平,因此资金有重新流向高风险货币的可能,而美元汇率将遭遇压力。

  3、09年美国经济或率先触底回升

  美联储08年12月的会议纪要显示,Fed经济学家预计200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出现下滑,2010年GDP增速将略高于趋势增长率。而更为乐观的预期是,美国经济将于09年下半年触底反弹。若事实如此,且其他经济体未能展现出恢复增长的能力,那么美国将再次展现其作为全球经济火车头的特点,美元也将因经济基本面的支持而维持强势。

  4、地缘政治局势

  巴以军事冲突逐渐升级,俄乌天然气争端悬而未决,地缘政治局势成为投资者09年难以逾越的考虑因素。尽管政治事件或在短期内对商品价格形成推动,并间接影响美元走势。但预计局部的政治紧张局势,将难以改变美元中长期方向。

  5、定量宽松与美国“双赤”问题将会对美元构成深远影响

  前文提到美联储希望通过定量宽松政策,已达到解冻信贷市场,提振美国经济的效果。然而该举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应引起注意,为解决救市资金来源,不排除美联储采用增印美钞的办法,同时美政府不断扩大发债规模,以弥补日益恶化的财政赤字,这些都将造成日后美元流动性泛滥,进而引发美元贬值。此外美国贸易收支近年来因美元的持续性贬值而得以显著改善。但随着美元重启升势,加之全球经济衰退带来的需求萎缩,预计09年美国贸易赤字有再度恶化的风险,美国决策者也因此获得了放任美元贬值的理由,正如2001年以来美国政府所做的那样。然而在全球经济尚未触底之前,市场还无暇顾忌美元流动性泛滥的问题,因此定量宽松政策及美国“双赤”问题在近一段时间内将不会对美元汇率构成负面影响。另外日本、英国也同样面临被迫使用定量宽松政策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的上述担忧。

  从走势图上来看,美元08年初始惯性下跌至记录低点后止跌回稳,并于7月开启一轮持续五个月的强劲反弹行情,同时一举收复07年以来全部失地,时至年末美元遭遇获利了结,回吐前期部分涨幅,但年K线仍以阳线报收。从技术角度分析,美元指数已成功摆脱自05年以来的下跌走势,从而展开一波疾劲的上涨行情。周图技术指标显示,长期均线开始拐头向上,但MACD双线却于零轴上方死叉后逐渐向下发散,RSI指标转而向上,重返强势区域,显示了美元有重获主动的迹象。近期K线图上出现了连续两周的中阳线,为09年美元走势奠定基调,然而考虑到非美货币在09年可能出现走势分化,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扰乱美元方向,但整体上升格局将不会改变。初步阻力在前期显著低点74.80,60日均线亦在此附近,突破该位表明美元重返前期头部区间,而进一步突破重要高点88.45(08年11月21日高点),则可拓展美元上升空间。更高阻力在92水平一线。初步支撑位于30周均线(当前位79.30),其后支撑是60周均线,该线可视为美元中长期多空分界线,一旦失守该处则意味着美元可能重回跌势,更低支撑在74.30。

  (关威 撰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