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左小蕾:不能去煽动和迎合人人有份的消费券风气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7日 23:22  中国产经新闻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中国经济现状还远未到需要采取非常行为来不顾一切地拉动经济脱离“陷阱”的程度。中国经济并没有恶化到必须超常规扩大财政赤字,靠印钞票来发放消费券维持经济运行。那么现在发放消费券是时候吗?

  本报记者 王光报道

  “不能去煽动和迎合这种风气,要慎行,否则等于‘自废武功’。”1月6日,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针对人人有份的消费券,有如上表述。

  在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之时,国际环境中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对我国的影响也在逐步显现。扩大内需,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成为我们的共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近来也一直是国家决策层努力的方向。

  近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欧元之父”之称的罗伯特·蒙代尔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应该发行消费券刺激经济发展。而成都的消费券发放更是被喻为全国发放消费券的投石问路之举。当国内也有专家学者提出全民发放消费券时,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讨论。

  左小蕾提出,有必要对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经济理论和实践效果作更深入的分析,对消费券应对危机的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政策的效率作进一步判断。

  不能形成良性循环

  良性循环是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当消费这一环节出现问题的时候,提出发放消费券成了最直接的修复循环系统的办法,可这也正是很多人争论的焦点。

  “消费券政策是一次性的短期效应,没有后续的投资和资金,不能形成消费——投资——生产——收入——再消费的循环,不能达到刺激经济恢复正常增长的目标。”左小蕾认为,“人人有份的消费券政策,以政府全部或部分放弃当期可调动和调控经济的资源为代价,使经济增长缺乏民间动力的同时,失去驱动和引导的政府投资能力。政府全部或部分失去一次性消费的短期效应后的再增长的调控经济增长的主动性。”

  在经济低迷、民间投资明显下降、经济增长缺乏持续动力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有13亿人口的中国,以刺激消费增长为目的、人人有份的消费券,可能成为竭泽而渔的一次性短期经济行为。

  还不需要靠消费券维持运行

  “我们还没有到那种地步,中国还有调控空间。”左小蕾说,“不能闭着眼睛等发钱,我们很多人都老想着政府闭着眼睛给发钱,这种思想是很不好的,而且发消费券都是一次性的效应,如果再需要发呢,印钞票吗?换句话说,中国经济并没有恶化到必须超常规扩大财政赤字,靠印钞票来发放消费券维持经济运行。”

  虽然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呈下滑态势,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风险也存在。但中国经济并没有处于所谓“流动性陷阱”的困境,货币政策还有调控空间;特别是前几年经济增长增强了国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只要政策更有效率地使用财政资源,比如说有效利用4万亿元政府投资,拉动民间投资而不是排斥民间投资;大力启动农村消费、改善城市消费结构;稳定一般消费品出口,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在有序恢复正常运行的同时,开始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

  “可发放特定群体”

  12月11日,成都市政府就宣布对三类困难群众发放百元消费券,宣布拿出价值3791万元的消费券,发放给全市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及城乡重点优扶对象,每人100元。

  针对成都的这一举措,左小蕾认为:“成都的发放有其道理,因为平时也在发放,一直都在补贴,不会增加额外的支出,只不过换一个形式,以前可能是给现金,现在给消费券。”

  左小蕾并不反对针对特定群体,局部性地发放消费券。“农民工现在很多不是都返乡了嘛,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能再返回城里工作,地方政府可能就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一些问题,可能有很多很多别的办法,如果有必要的话,不妨让他们来做些事情,新农村建设不是也需要劳动力嘛,修路修桥都需要……”左小蕾说。

  这种方法类似于德国二战后采取的“挖沟填沟”政策,但却有天壤之别。左小蕾描述道:“作为参加任何一项新农村建设或者社区建设、种树环保、水利电网、修路建桥的劳动回报,消费券政策的作用就不断拉动了消费增长,而且增加了工作机会,政策的效用将被最大化。”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