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不知道本文标题的“雷”为何意,建议你加入中老年消费组
文 | 本刊记者 孙欣 摄影 | 蔡小川
周小凡注视着街头的那些孩子,高发髻、齐刘海、拖着宽腿裤、挂着iPOD,他们旁若无人地嬉闹、亲吻,他们闪进咖啡馆和夜店,在都市的霓虹下面若桃花。
27岁的周小凡或许觉得自己有些老了,不然,捕捉这群“90后”的灵魂为何如此之难。身为李宁公司的设计师,他一直想找到一个魔盒,捕获、再释放“90后”的消费能量。
张杨是周小凡的一个研究对象。1990年出生的张杨2008年9月刚踏进大学的校园,他觉得自己很“90后”:比前辈们更自信——刚懂点人事,就赶上港澳回归,中国强大得好像五星红旗满世界飘扬;懂的更多——胎教时就听过刘德华,小学就拥有了电视、电脑、手机三大件;更有族群意识——喜欢网游和摇滚,在网上加入了好几个游戏群、摇滚群;更喜欢展现自己——即便学习紧张,他仍四处寻找“海选”机会,梦想成为K歌之王。
“我是独一无二的,就该做点独一无二的事。前18年我还妥协于中国的教育制度,今后我会活得更个性、更自由。”张杨很爱谈论自己。
此前,让周小凡和他的团队苦恼的是,李宁的品牌年轻化策略已实施了5年多,却一直缺乏一炮走红的创意。他也常研究经典的营销案例:它们无疑都抓住了年轻人某种独特、隐秘、容易被引导的情绪和意识。例如“动感地带”满足了年轻人的独立意识;iPod理解了年轻人对科技时尚的需求;百事可乐能一直挑战可口可乐则缘于它持续成功地理解了“青春”与“活力”。
事实上,开始进入大学校园的“90后”消费群(他们可有两亿数量之巨)正在成为包括李宁、阿迪达斯、OPPO、百事可乐等在内的一批消费类公司的争夺对象。
为了理解并满足“90后”的消费欲望,周小凡和他同事天天趴在网上、或在各种文化热点场所结识“年轻的朋友”。两年来,周小凡接触了不少张杨这样的“90后”。“他们有一些共性:自信、族群、享乐、成就、标新立异,且大多不想长大。”周小凡着手挖掘他们潜在的情绪和意识,并运用于设计。
“90后”喜欢张扬、标新立异,他们便大胆运用鲜艳的色彩;“90后”对传统文化的再创新兴趣盎然,他们便接连推出雷锋鞋、越狱鞋等。虽然被击中的人逐渐扩大,但周小凡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想孕育一个惊世骇俗的设计。
另一家公司,一个叫蔡德的人也在面对他的“90后”课题。
“我们的难题是让‘90后’喜欢一个自然销售能力不强的产品,要差异化、标新立异,这与我们以往擅长的产品设计和营销有很大不同。”蔡德告诉《中国企业家》。蔡2008年2月调任百事国际集团大中华区市场部副总裁后就铆足了劲要搞定“90后”。
蔡要为两年来销售窘迫的多力多滋重新做营销。多力多滋在欧美也算大牌的休闲食品,自从2006年登陆中国后,就从没“飙”过,被乐事、奇多(百事食品旗下的另两个品牌)挤到了角落里。
为了让“90后”喜欢上多力多滋,这个精瘦、干练的香港“70后”常常温习社会经济学,并运用国际化视野,把中国与欧美的“90后”作比较。“后者是纯粹的享乐主义,前者在享乐同时还有较强的成就欲望。他们既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又接触Hip-Pop、NBA、超女等新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整合和分享。”蔡认为。
那么,多力多滋的“卖点”在哪?蔡德决定做更详细的市场调研。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试吃活动中,消费者普遍反馈味道特别、口味浓烈、有咬劲,但偏硬。30岁以上的人大多吃不太习惯,90后年轻人还能接受。而这些年轻人表示,他们更喜欢多力多滋带有一定硬度的脆、爆炸感的脆。
在蔡德一筹莫展时,周小凡已有了重大突破。
2007年夏天,周小凡在天涯、猫扑等网站上忽然看到了“”。这个好像一夜之间冒出来、“”遍网络的字,原意“光明”,却因为字形缘故,被赋予了郁闷、灰暗、尴尬的涵义。盯着一堆,他突然体会到“”下隐藏的情绪:乱世出英雄,而处于盛世期的中国,许多年轻人都有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无所事事的状态,而将是这种情绪的引爆点。而且,是网络词汇,用在鞋上,更能体现李宁的匠心独运。
周小凡和他的同事开始在纸上画各种各样的。一个月后,色彩鲜艳的鞋设计图问世了;一年后,鞋卖疯了,一上市便销售一空。
周小凡很得意,“我终于找到了一种情绪的引爆点,而且这种情绪是持续性的。”
    新浪声明: 此篇为精编网络版,欲知更多内容,请参见中国企业家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