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业进入第二个冬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5日 00:24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许浩/北京报道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大环境和各项政策的影响,在经过连续几年的快速增长后,2008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发展出现增长放缓的迹象。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统计,2008年1~9月,乘用车共销售510.32万辆,销量同比增长11.36%,增幅和2007年同期的23.84%相比,回落了12.48个百分点。而商用车在2008年11月的销量则直接跌至与2005年相当的水平。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乘用车市场联席会议的预测,全球信贷危机以及经济低迷将拖慢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脚步,2008年国内车市的增长有可能仅为5%至6%,并且在2009年可能会出现负增长。

  2009年汽车市场走势将会如何?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是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还是形势异常严峻?

  “2009年上半年,日子肯定不好过”

  通常来说,汽车行业发展阶段分为四部分:导入期(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期(市场高速发展阶段),普及期(市场低速增长阶段)和成熟期(新增销量主要用于更新阶段)。

  凯基证券分析师王志霖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现今处于导入期,但接近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由于地区间的渐进过程,预估该阶段在中国将持续15年左右,平均年增长速度约为15%~20%,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步推进到中西部地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徐长明表示,从日本和韩国情况来看,韩国比我们早20年汽车进入家庭,日本比我们早40年,大概都是在R(R值=车价/人均GDP,即汽车市场的平均价格与人均GDP的比值)等于3的时候千人汽车保有量开始大规模提升,R等于3的经济含义就是一个国家中等收入家庭开始具备买车能力。

  按照发展规律,从现在起至少到2020年之前这段时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还会保持比较快速的增长。这是一个基本规律,当然能不能按照这个规律走,还取决于明年的经济形势,现在遇到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我国汽车行业继2004年寒冬后,又进入了第二个冬季,估计2008年年底到2009年一、二季度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凯基证券分析师王志霖认为,2009年的商用车市场将遭遇国内、国外需求下滑、国Ⅲ排放实施带来“提前消费”后的市场景气度下滑,三个下滑的三重迭加,使商用车的销量前景不容乐观。

  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商务部部长郭咏认为,2009年汽车市场的增长率最高不会超过10%,无法再现去年乘用车市20%以上增长的美好时光。

  低迷中的机遇

  2009年,政府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并提到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认为,在国家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的政策下,使汽车更广泛地进入家庭、通过汽车产业发展扩大内需,成为增加经济活力的重要举措。而且国际原油价格长期下降,预期成为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利好因素,国内汽车产业正迎来一个百年不遇的转机。

  国务院金融30条中也明确提出,“支持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拓宽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目前汽车信贷购买比重不到10%,国外至少在60%以上,美国的汽车信贷购买比例在80%以上,因此我国的汽车信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说。

  现在来看,政府对汽车消费的鼓励是围绕“节能减排”四个字来展开的。如有关部门提出鼓励低排量车(如1.6升排量以下的轿车)的生产和销售,将适当减免一些购置税。明年小排量汽车的销售将会出现较强的增长。

  除此之外,交通部提出鼓励加快淘汰高油耗的老旧车辆,加快运输企业车辆的更新,并且改变原来大修理的模式,车辆不再进行大修,而是适时更新,加速老旧车辆的更新。“老旧车辆耗能高、污染大,对其提前报废,不但有利于节能、环保,还可以加速车辆的更新。这对低迷的车市来说也是一项利好政策。”贾新光说。

  回调也是机遇,经济低迷时期是重组的最好时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目前美国汽车病入膏肓,有实力的国内车企完全可以考虑收购底特律的工厂。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