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沧桑巨变看歙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08:06  商务部网站

  30年改革波澜壮阔,30年开放硕果累累。

  这30年,是歙县经济增长最快的30年;全县预算内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2410.8万元上升到今年11月份的3.2亿元;

  这30年,是歙县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2元上升为4100元,增加了3968元;

  这30年,是古城变迁最大的30年,城区面积由原来的2.5平方公里扩展到9平方公里……

  改革春风拂山村,农民变身城里人

  改革开放30年间,党的富民政策一个接一个,取消农业税、种粮有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看病有保障……改革不断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农村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徽城镇范村、郑村镇黎明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歙县南乡原先许多村民住的是一层的土坯房,一年到头粮食常常不够吃,只能以白薯干、玉米粥为主食,借米下锅是常有的事,如今,90%的村民都搬进了新房。“现在好了,我们家今年山核桃、菊花、茶叶收入共3万元,外加外出务工所得1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了8000多元。”歙县岔口镇三 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德维细说着今年的家庭收入,露出了甜蜜的笑容。而像张德维这样的家庭,在三 村还不算最富裕的。如今,歙县10万劳务大军走出山门,进军江浙沪,每年带回财富十亿元以上。在十万大军中,数以千计的创业者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成长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徽商,他们当中的佼佼者正成为回乡创业的主力军。

  家庭收入增加了,许多农民进城买房,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这在歙县很多地方已经不再是新鲜事了。经过30年的拼搏,歙县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已悄然跃上了一层层台阶。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发展到31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11家;优质农产品品牌国家级1个(“汪满田牌”黄山毛峰成为我市唯一被首批授予国家级名牌农产品),省级5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发展到68个,会员数达6000余人。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4100多元。

  城镇建设一步一景,歙县名片升级快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命脉,它的兴建和变化,都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皖赣铁路和歙县练江大桥的相继建成至今,城区面积已由2.5平方公里扩展到9平方公里,基本确立了以古关新区为核心,以徽州古城区、经济开发区、城西新区为组团的“一核三区”的布局合理、功能鲜明城市空间结构。

  1986年,歙县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进一步打响名城牌,做好徽文章,该县制定了名城保护规划,“五峰拱秀、六水回澜”的徽州古城城市环境和“府县双城”的徽州古城格局得到保护和开发。渔梁村、棠樾村先后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许村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许村、雄村、瞻淇、昌溪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近年来,随着百花大桥、富资大桥和开发区一桥、二桥、三桥的建成,太平桥、万年桥和徽州古城墙的修复,徽州路、长青路、城东路的改造,城区主次干道总长超50公里,是原来的10倍。行知公园、张曙公园、黄宾虹公园、新洲公园、紫阳公园、新安公园,特别是今年张曙音乐广场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古城品位。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卫生先进县、全省园林县城、全省首批文明县城等一顶顶桂冠接踵而至,徽州古城、牌坊群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先后获得国家4A景区,歙县名片不断升级。

  工业振兴从头越,东向发展奏凯歌

  1988年1月,因区划变更,当时被称作歙县工业“基地”的岩寺划归徽州区,致使诸如皖南机床、培新汽车、黄山啤酒等一大批企业“从有到无”。此后,歙县工业又开始了“从头越”的艰难创业历程。徽杭高速公路开通后,歙县到杭州两个小时即可到达。举全县之力建好开发区,是歙县加速发展,加快崛起的必然选择。

  成立于2003年7月的歙县经济开发区,2005年歙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毗邻苏浙地区的23个沿边县(市)之一,2006年4月被省政府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几年来,歙县抢抓被列为省“试点县”机遇,全心营造“亲商、安商、帮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以浙江和长三角地区为重点,积极开展会务招商,强化领导带头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极大地吸引了温州、长兴、宁波、萧山、南京等一批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截至2008年11月,歙县已累计投入22.9亿元,建设开发区。目前,开发区入驻企业达91家,投产59个,规模企业达24家,全县工业从业人员3.3万人。工业企业或产品涉及到农副产品加工、饮料制造、纺织(缫丝和绢纺)、服装、造纸、印刷、化工、橡胶制品、金属制品、电缆、仪器仪表等。以机械电子、新型材料、食品深加工和服装纺织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规模。全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家,研制开发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个,获得国家技术专利40项。工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成为全国科技先进县、安徽县域工业经济20强、安徽省57个重点开放区和安徽13个毗邻苏浙重点园区之一。··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