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价格不会永远爬地而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01:14  金羊网-新快报

  在第十九期《财经·宏观周报》中,《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回顾了200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他认为,资产价格不会永远在低谷徘徊,谁掌握了价格的拐点,谁就掌握了财富;“大萧条”式危机之所以残酷,在于企业和个人已经完全丧失了讨价还价的能力和空间;中国“战略性结构调整”需要提前量。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将多数发达国家拖入经济衰退,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考验着几乎每一个市场或经济的承受能力,挑战着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与信任。不过,危机也揭示了一些简单的市场经济逻辑。

  ——任何价格都逃脱不了“地球引力”

  在2008年,价格波动之大,几乎改写了最近几十年价格变化的历史。价格调整最为猛烈的莫过于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此外还有各国的资产价格指数。

  价格的“地球引力”原理至少给我们三个启示:

  第一,尊重价格。价格波动的过程就是市场参与者学习的过程;价格波动也是财富再分配的过程,没有价格波动,市场经济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第二,预测价格拐点比一味地看多或看空价格更重要。在价格上升的过程赚钱不是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和投资者区别于常人的主要特质,如何在价格下降的过程中减少损失才是关键。

  第三,就像价格逃脱不了“地球引力”的吸引一样,价格也不会永远爬地而行,因为毕竟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已经教会我们,如何在一定的条件下摆脱“地球引力”,我们可以比前人“飞”得更高。

  ——全球经济短期难走出危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往往成了危机时期稳定市场信心的惟一途径。到目前为止,全球政府对市场和经济的主要干预在于注入流动性和部分资产的国有化,随着危机的深化,政府毫无疑问地将出台更多救企业甚至是救消费者的措施。

  在现有的政策之下,如果全球能够在短期内走出危机,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即与上次经济大萧条相比,这次的危机的广度和深度都有限。这是因为,“大萧条”式危机之所以残酷,在于企业和个人已经完全丧失了讨价还价的能力和空间。

  ——对中国经济而言,适度“脱钩”是关键

  中国需要进行结构调整,这已是共识。但是,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正是因为这样,调整需要提前量。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从紧的货币政策,是为了治疗现有增长方式下出现的过热顽疾,这些政策提前限制了一些企业的产能。否则,如果这些企业继续扩大产能,当遇到今年下半年外需急剧放慢时,企业面临的调整将更加惨烈。

  在未来两三年里,中国经济能否适度与发达国家“脱钩”,在于政府的政策导向,或决定中国的结构调整是被动型的还是主动型的。为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中国政府需要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同时,出台类似于“新政”的有关“战略性结构调整”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中国结构调整的目标、时间和具体措施,为企业和投资者调整投资策略提供指引。特别是,在出台短期措施时,兼顾结构调整的需要;在稳定经济的同时,兼顾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自财经网,谢绝转载)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