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构建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 09:05  财政部网站

  广东从收、支、管、调等方面对财政体制机制、管理方式方法进行了大胆革新,通过建立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探索实施竞争性分配改革,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等,初步建立起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支出结构合理优化、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监督问效透明有力的公共财政体系。

  改革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构建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推动财政管理走向科学化、精细化,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财政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体制调整、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对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从收、支、管、调等方面对财政体制机制、管理方式方法进行了大胆革新,通过建立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探索实施竞争性分配改革,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等,初步建立起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支出结构合理优化、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监督问效透明有力的公共财政体系。

  着力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财政改革的核心是体制机制调整。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财力分配格局,调动各方积极性。按照这一目标任务,1996年广东省开始实施“分税分成,水涨船高”的财政管理体制,并在维持全省现有财政体制总体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陆续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所得税实施分享改革、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为构建健康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条件。特别是近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从制度框架、体制要素、运行机制等方面对财政管理体制不断进行健全完善。一是建立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为调动和激发市县发展经济、壮大县域财力的积极性,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2004年起,对县级财政按照确保既得利益、促进收入增长、实行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原则,建立“确定基数、超增分成、挂钩奖罚、鼓励先进”的财政激励机制。政策制定充分体现“三个结合”,即保障基本需要与激励发展动力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与财政增收相结合,省与市县共赢利益相结合。2008年,在维持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市县的实际情况和省财政的承受能力,对政策设计进行了适当调整,通过调整权重、降低“门槛”、调增基数等,进一步增强机制的激励和财力保障作用。二是建立财力向下倾斜机制,缓解县乡基层财政困难。一方面,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和调资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出台帮助县(市)解决镇(乡)财政困难以及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政策措施,较好地满足了欠发达地区政权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的财力需要。三是创新省以下财政管理方式,推进镇(乡)财政和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为加强和规范镇(乡)财政及农村财务管理,建立和完善基层政权运转的财力保障机制,2008年,在部分市、县开展了镇(乡)财政和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切实缓解镇(乡)财政困难,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镇(乡)政府职能转变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体制调整,既按中央要求推进财政各项改革,又保证省以下财政体制活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探索实施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

  增强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推动形成科学高效的分配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是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2008年,按照“分类处理、突出重点,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各方配合、统筹协调、两权不变、稳中求进、绩效优先、提高效益”的原则,广东省对部分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包括15亿元产业转移扶持专项资金实施竞争性分配改革。改革的总体思路:一是以竞争为基本手段。改变财政资金分配“一对一”单向审批安排,转向“一对多”选拔性审批安排,形成项目竞争,建立“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项目优选机制。二是以资金使用效益为衡量标准。以使用绩效目标作为资金分配和项目遴选的一项重要判断标准,区别各类专项资金的不同性质,分类采取不同的竞争性分配方式。三是以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为支撑。依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配套资金的落实、技术力量的安排以及社会效益和资金效益等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确保专项资金有效分配和高效使用。四是以实现财政资源的民主化、科学化分配为最终目的。通过招标投标、专家评审、集体研究等科学方式对财政资金配置进行优化,扩大资金分配的决策主体范围,提高社会公众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参与程度,增强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克服资金分配过程中造成的主观随意性,为实现民主理财、科学理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管理改革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可靠、准确、高效,是提高财政工作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广东省以效益为导向,把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与问效有机结合起来,多环节、全方位地推进支出管理改革,从2000年的部门预算改革开始,广东省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等四项改革为核心,整体协调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在财政的公共性、法制性和民主性方面均实现了标志性、关键性的转变,初步形成了科学、规范的财政管理框架。其中,部门预算改革逐步建立了编制程序规范、涵盖范围全面、编制内容细化、编制方法科学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逐步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实现政府采购“管、采”职能相分离,建立了采购、供应、代理、管理之间的制约机制。“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规范了政府非税收缴和支出行为,形成银行代收、罚缴分离、票款分离的收缴制度,非税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在加快推进广东公共财政改革“四项主体工程”的同时,结合广东财政改革和发展实际,率先开展了一系列相互协调衔接的改革,全方位推进支出管理方式创新,逐渐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公共财政管理模式。一是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把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分配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模式。开展第三方评价试点,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评价,探索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工作形式。二是建立内部循环监督系统,并得到财政部的肯定和推广之后,又探索建立了省级财政资金垂直跟踪监督工作系统,采取具体检查办法和抽样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三是进行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改革,建立数据“大集中”模式的财务核算集中监管系统,通过财政管理信息和预算单位会计信息的匹配实现了两者的自动比对和纠错,从而实现了对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实时、直接、无“盲点”监管。四是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从2003年起步,在对省级行政事业性资产进行清理登记基础上,初步建立资产预算制度,坚持资产增量与存量相结合,首次在部门预算中尝试引入资产预算审批管理,探索资产的分配、使用与预算安排挂钩的资产管理新模式。五是对资金拨付实施实时人大在线监督,进一步增强资金分配透明度。

  总结近年来广东财政改革的实践,关键是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要坚持激励制度创新与约束制度创新相结合。既强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规范和有效。财政改革过程就是制度创新过程,而制度创新包括激励制度创新和约束制度创新。因此,一方面,要推动激励制度创新,激发体制机制活力,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加快约束制度创新,以规范分配关系,调整分配渠道,健全分配秩序,使政府理财在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保证资金使用效益。二是要坚持调整利益格局和优化资源配置相结合。财政分配的本质是通过财力分配将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改革特别是资金分配改革必然涉及到利益格局调整,必须坚持二次分配侧重公平的原则,通过调整存量和增量,打破现有利益格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也要探索将竞争机制引入财政资金分配领域,改变单一的平均分配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而实现将资源(资金)分配方式的变革与利益关系的调整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体制机制。三是要坚持统一调控与确权分权相结合。财政体制改革必须严格遵循统筹兼顾的基本要求,在确权的基础上分级管理,在统一调控的基础上保证下级的执行力,使之形成财权适度集中,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一方面,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另一方面,以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壮大财力的积极性,使财力与其事权相匹配。四是要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改革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逐步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的运作程序、严格的监督体系、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的过程。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改革相互联系,单项突进往往难以奏效,必须综合配套进行,因此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必须整体设计,在构建覆盖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管理体系上下功夫。同时,结合财政管理实际稳步推进,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今后广东财政改革的方向是: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进一步破除财政体制障碍,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探索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模式,努力构建激励引导、层级优化、保障有力的财政管理体制,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支撑;继续探索资金分配方式改革,强化绩效优先观念,切实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继续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按照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规范的制度,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努力构建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各个环节的管理、监督体系,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使财政改革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有力地配合和推动其他方面的改革,为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