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返乡农民工:总理来到我们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 04:15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田文生

  “我梦见买彩票中大奖,我发了大财,但从来没梦见过自己能隔着一张茶几坐在总理的对面!”

  12月21日,能炒出很香的回锅肉、味椒鲜活虾和玉米烩蟹肉的厨师慕泽华参加了总理和农民工的座谈,度过了“终身难忘”的一天。

  1991年,慕泽华初中毕业后,学会了开车,在企业做了两年司机,之后他离开重庆市江津区享堂镇高浒三社,学起了厨艺,先后在新疆、吉林、山东、北京、河南、吉林、山东、安徽等地做厨师。

  “跑了大半个中国,”他言语中满是沮丧,“决定餐馆经营成败有很多原因,但老板总认为是菜不好吃,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炒掉厨师。”

  在成都打工时,他和同店的服务员黄太美谈起了恋爱,成家生子。这是他14年辗转打工生涯最重要的印迹。此外,他并没有留下什么积蓄。“挣的钱都用作养家、租房了。”

  在宜昌,他达到了打工事业的顶峰,成了一家三星级宾馆的主厨,日本烹饪界到三峡考察的团队吃了他的菜,伸出了大拇指。

  如今7岁孩子读书的问题成了家里的头等大事,加上“10多年的漂泊,没有家的感觉,我觉得打工不是长久之计,想回家创业。”今年7月,他从宜昌返乡。

  他不愿意,也不可能务农,家里的土地被征用了,成为工厂和度假村。另外,事实上,这个35岁的农民并没有做一天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尝试求职,想重操旧业,却没能如愿。

  孩子表现出跳拉丁舞的天赋,又迷上了画画,都需要钱。这个“有计划、有经验、有学徒”的农民工涌起极其强烈的创业冲动,可是,他没有钱。“想搞个餐馆,至少要20万元,那完全是个天文数字。”

  于是,他失业了。

  他父母有6个子女,记者采访的26日,因为被所在企业裁员,四女儿踏上从广东回重庆的K202次火车,这是家里打工团队最后一名返乡者。

  总理和农民工座谈是在张远涛和肖丽的家里举行的,这两位农民工成为“最幸福的人”。

  他们回忆,那天正好是冬至,又赶上周末,突然,几辆车停在自己家门前。原来只在电视上见过的温总理进了家门,和二三十名农民工在自家院子里逐一握手,然后,围着家里那张掉了漆的桌子,谈起了农民工的就业情况。

  总理说:“你们告诉我,第一,回来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回来时工资发够了没有?第三,回来后怎么样?”大家纷纷向总理说出了心里话。

  1996年,肖丽听说广东容易找活干,便带着初中毕业证去了东莞,恰遇企业招工,便在这家印刷厂干了8年,其间还三三两两地带了几个老乡去,随后,“跳槽”在另一家企业做了两年,2006年,她回到家乡的米纳公司打工。“在广东,照顾不了家,很想回来,现在至少和家里通消息方便,还能看着孩子做作业。”

  “幸运得不得了!”至今,肖丽依然沉浸在总理到家里来过的幸福中,“我本来很想根总理说几句,很紧张,心里跳得厉害,晕乎乎的,举手都不敢举高点,没和总理说上话。”

  这个内向的、不善言词的农村妇女想告诉总理,自己真的很感动,“总理来关心农民工,我们心里暖和呀!”

  “总理说,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的,太阳也总要出来的,这句话我记得最清楚!”肖丽说,自己也在谋划未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总有年龄大了没法打工的那一天,她想那时候能做点小生意。

  早在广东时,她就认定要学会电脑,掏500元去学,还买了一台电脑。而今,她按父亲的要求用电脑做出了家谱,大家都很高兴,“改动起来又容易,打出来的字工整整整的,就是好呀!”

  “打了这么多年工,最大的感觉就是没技术、没文化,竞争中就要输。”她的想法和慕泽华不谋而合:做出最大努力,让孩子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慕泽华参加了镇上为农民工免费培训计算机的“阳光工程”。“将来要是能创业,打份材料,做个表格,不必求人了。”

  慕泽华、肖丽,都是“7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之一,与父辈打工者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第二代农民工为自己贴上了新的身份标签。

  大多为初中、高中或中职毕业的他们,通过打工生涯的再学习和再社会化,已然在农民中分割出新的阶层,这一“底层精英”很少甚至没有务农经历,他们更愿意成为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者,而非回到传统农业的岗位,虽然其基本身份是农民。

  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不可避免地让这一群体中的很多人的前景蒙上阴影。2007年年底,重庆累计有748万农民外出务工,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一半。

  目前,返乡的重庆农民工约占2.5%,其中,属于周期性返乡的约占47.9%,受金融危机而返乡的占52.1%。总结其特征,制造加工行业返乡多,服务行业少;体力型工种多,技术性工种少;低学历返乡多,高学历少;年龄相对偏大的多,年轻力壮的少。

  返乡农民工势必加大城镇、乡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在重庆,政府已推出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系列举措,收到明显成效。

  对于那些更愿意当“工”而非“农民”的“农民工”而言,技能培训、农业投入、创业贷款扶持是关系到自身未来最重要的关键词。让他们放心的是,21日,总理在座谈中,一一作出了积极回应。

  慕泽华记得,总理对自己增加培训指标的建议说,“这一点你放心,我答应你。从现在起一直到明年,要增加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经费,专门用于农民工培训。”

  “一个农民工,没太大能耐,我们要想吃饱穿暖,有点节余,还不受欺负,还得靠政府、靠政策,总理的关心让我们感觉更有希望了!”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