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文倩
12月17日,距离国务院常务会议于11月26日研究部署解决钢铁、汽车、纺织等九大行业企业困难正好过去整整三周。而据本报了解,国家发改委正紧锣密鼓制定上述九重点行业的振兴规划,并力争于今年底或明年初以高规格形式亮相。
全球金融危机蔓延肆虐处,满目疮痍。
纺织业,作为一个海外依存度达到30%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在这一波“寒潮”中首当其冲,而享誉中国乃至全球的“纺织之乡”——绍兴,亦因为华联三鑫、江龙集团以及纵横集团的相继陷入危局,成为反映中国纺织业冷暖的温度计。
把脉纺织业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距南朝诗人王藉吟咏的会稽山5公里处,便是古城绍兴。绍兴依山傍水,人才辈出,是大禹三过家门不入之地、勾践卧薪尝胆之所、千百年来传说中的项羽藏宝之处。
古时绍兴即是中国纺织业中心,“日出华舍万丈绸”,场景何其恢宏。但而今,萦绕在绍兴人脑海里更多的是绍兴纺织业能否安然度过这个瑟瑟严冬。据新华网近日的一则报道,今年前10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创下6年来最低。目前,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中约70%平均利润率为0.1%,纺织行业2/3企业亏损或处于亏损边缘。
而绍兴纺织业的情况,要明显好于全国同行。
1-10月,绍兴市纺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1834.8亿元,增长10.8%;自营出口94.36亿美元,增长26.6%,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59.49亿元,行业利润率为3.24%。
但绍兴纺织业的危机感恐怕更加强烈。
据本报记者从绍兴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下称“绍兴市经贸委”)获得的其于今年10月份制定的《绍兴市纺织产业提升发展规划》(下称“规划”)(2008—2012)中,对其自身的不足和困难看得更清、也更重。
由于绍兴纺织业基本上是以生产链形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主要集中于成品的生产过程,但化纤原料(主要就是PTA)、纺织机械等主要依赖进口,高附加值的服装设计和品牌运作能力比较弱。
“因此,其实从纺织产业的‘微笑曲线’而言,绍兴纺织业处于曲线的‘下颌’部位,也就是处于纺织价值链的低端。”绍兴市经贸委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坦言。
这一首要问题直接制约了绍兴纺织业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
而第二个问题就是,虽然绍兴纺织业产业链完善,但是在创新能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有比较大的差距。
具体表现在,高性能、功能化纤开发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面料开发滞后,不少纺织企业一直停留在模仿阶段;纺织机械和机电一体化水平相对较低等等,不一而足。
创新能力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纺织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偏低,科研经费投入相对较少。
本报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目前,绍兴纺企科研投入与销售收入比为1%,低于国际水平的2%至5%。日趋严重的低水平价格竞争成为了绍兴纺织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对此,上述经贸委负责人称,作为中国许多产业的硬伤之一,“相互压价直接导致了轻纺产品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目前整个纺织业的利润率趋于微薄”。
此外,品质管理相对粗放、品牌管理水平不高、专业市场地位下降,以及行业协会功能不够完善等三大问题,同样一直困扰着绍兴纺企的产业提升。
“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说法,在绍兴纺织业内几乎妇孺皆知。而作为纺织大市的绍兴,能够享誉全国的纺织类品牌不多,面料企业尤少。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数据显示,随着近几年的发展,绍兴纺织业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运行成本以及发展方面的巨大压力:
由于工资成本支出增长过快,纺织企业职工劳动保障和福利支出大幅增加。根据绍兴市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2007年,绍兴纺织企业从业人员人均报酬同比增长14%。
另外,出口退税率下调和人民币升值影响亦在加大,去年就纺织面料出口退税率下调,绍兴纺织企业合计减少退税约7亿元。
而在此前的升息周期中,利率上调对纺织业的影响依然存在,去年以来的6次加息导致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一度从6.12%升至7.47%,这使2007年绍兴规模以上纺织业利息净支出42.17亿元,占全部利润的49%。
数据亦显示,2007年,绍兴规模以上纺织业亏损企业为233家,同比增加8家,亏损率为11.3%。纺织销售利润率为4.08%,低于全部工业5.26%的水平。
重压之下,挫伤的是纺织企业投资信心。
据《规划》透露,在行业总体面临较为严峻发展环境的情况下,近几年纺织业投入出现放缓迹象,许多企业在股市、楼市高收益的诱惑之下,纷纷转向这些行业。
数据显示,2007年,绍兴纺织业投入173.5亿元,同比仅仅微增6.6%。
另外一方面,由于国家政策导向因素,银行对纺织业贷款也开始采取了额度控制,去年绍兴纺织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已由2005年的46.5%下降至41.1%。
纺织业融资难的问题骤然出现,更加制约了纺织行业的发展,许多企业开始逐渐感受到资金链的紧张。
在此背景之下,纺织产业整体的产业经济和金融风险凸显出来。
对此,工商银行绍兴市分行行长蒋伟表示,我国的产业政策相对粗线条,例如提出要对发展纺织业适当控制,“纺织行业的内部分工是非常细化的,既有低端加工的,也有高端技术开发的;既有家纺,也有工业纺和传统纺。银行应该对纺织业进行细化,以便区别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
在此番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之下,除了以上长期存在的行业痼疾之外,绍兴纺织业原来自身特点潜藏的风险被凸显、放大。
客观地讲,绍兴纺织业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外贸依存度过高,虽经调整,但目前这一数字仍高达70%多,其对产业本身的发展,更像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不排除许多企业的产品是内销的,但是绝大部分终端产品均为外销。”上述绍兴市经贸委负责人称。
蒋伟则告诉本报记者:“由于纺织行业的高外贸依存度,明年绍兴纺织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很大。”
据他介绍,部分欠发达或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纺织业,已经停止了纺织品进口,“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失业人数的剧增,消费能力将急剧下降,因此其对纺织品需求的骤降毋庸置疑,明年纺织企业的订单普遍不乐观。”
举例而言,2007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纺织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就达到近80起。
值得忧虑的是,绍兴民营纺织企业做大之后,管理人员素质跟不上企业规模的急剧扩张,已经给绍兴部分纺织企业的健康运行,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历史沿革
“江龙集团、华联三鑫,以及纵横集团等之所以陷入重组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其管理上出现了问题,他们的危机并不能代表整个绍兴纺织业的现状。”12月15日,中国银监会绍兴监管局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上述绍兴市经贸委负责人亦举例称,江龙集团2003年才开始飞速发展,华联三鑫的发展同样历时不久,纵横集团董事长袁柏仁是草根创业。客观讲,他们犯了许多中国民营企业迅速扩张后的“虚胖病”。
绍兴纺织业发展现在进入调整期,但纺织业在绍兴经济中的地位,依然是其他行业所无法睥睨的,用“半壁江山”来衡量纺织业之于绍兴经济的地位,丝毫不为过。
来自绍兴市经贸委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6.2万家,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8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大纺织(含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2060家,规模以上纺织业实现销售收入2083.2亿元,增长20.6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42.8%;利润总额85.02亿元,增长38.48%,占总量的34.6%;工业增加值达到了376.45亿元,占总量的41.1%;上缴增值税45.9亿元,占到总量的40.62%。
绍兴全市纺织业完成的销售占全国纺织业的7.8%、全省的30.6%,实现利润占全国的7.3%、全省的29.3%,自营出口占全国的5.3%,全省的25.4%。
这一优势在今年仍然得以延续。
据绍兴市经贸委透露的最新数据,绍兴纺织业产值在今年1~10月份完成1850亿,增长10.8%,销售完成1835亿,增长10.9%;利税完成101亿,增长3.2%。
“我们是快于全省行业平均水平的。”绍兴经贸委相关人士对此颇为自豪。
而从从业者数量占比这一角度来考量绍兴纺织业,亦是如此。
根据统计数据,2007年,绍兴纺织行业从业人员达43.8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为52%,而这还仅为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规模以下的企业,从业人员也有20多万人。
“与此同时,为纺织服务的三产企业,包括轻纺市场、袜业市场、领带市场,职工总人数100万人,所以纺织在绍兴可谓是支柱产业。”绍兴市经贸委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纺织业在绍兴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历时近30年,历经多次凤凰涅槃式的产业升级,纺织业方奠定了其在绍兴、全国乃至全球的“马首”地位。
绍兴市经贸委相关内部资料显示,绍兴现代纺织产业真正的发轫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
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绍兴纺织业先后经历了第一阶段的所谓“五大革命”,即“化纤”革命(上世纪80年代初期,纺织产品向化纤转型,形成了化纤纺织集群)、“市场”革命(1988年后,轻纺市场开始形成和发展,市场对企业环节进行替代)、“体制”革命(1993年开始,乡镇企业转制,民营化经济形成)、“无梭化”革命(肇始于1995年前后,纺织生产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以及“外贸”革命(1998年之后,形成了大规模的自营出口纺织企业群体)。
“五大”革命之后,进入20世纪末以来,绍兴纺织业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五大发展变革,即产品的产异化(常规纤维转向差别化纤维)、市场的网络化(传统市场转向网上市场)、服务的专业化(纺织专业服务机构纷纷落户)、技术的高新化(在先进生产设备的基础上提升了软实力),以及出口的多元化(出口市场和产品的开拓能力提高)。
经过第二阶段的发展,绍兴纺织业在发展水平上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较具优势的纺织产业集群。
“就国内而言,绍兴纺织业产业链最完整、集中度较高、发展较快、竞争优势明显,居行业发展前列。”绍兴市经贸委负责人称。
据该负责人介绍,整个纺织业产业链比较长,从纺丝开始,到织造、印染、家纺、服装,一条龙产业链已经比较完善,例如绍兴PTA产能有180万吨,占全国的20%强,化纤行业总量是280万吨产能,全国占比也超过20%,印染200亿米能力,占全国1/3,“这三块在绍兴产值比较大”。
2007年,绍兴织造产能达到50多亿米;另外在服装方面,如绍兴下辖嵊州市的领带,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全球的40%;诸暨的袜业,占全国市场的65%、全球的1/3——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在去年约2100多亿纺织产业总值、280万吨产能中,化纤、家纺、服装、织造和印染分别占比为20%、10%、10%、35%和25%。”绍兴市经贸委负责人透露。
该负责人认为,绍兴纺织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四大主要的竞争优势。
首先,集群优势已经初步形成。全市已有三个全国闻名的纺织品专业生产基地和若干纺织品生产集聚地,如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诸暨市袜业产业集群和嵊州领带产业集群。而此三个集群悉数入选全国百家产业集群行列。
除此之外,绍兴县杨汛桥经编、枫桥服装、诸暨贡缎、上虞劳保用品等亦形成了一定规模。
其次,产业体系较为完备。从上游的PTA、化纤,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绍兴在纺织产业链上已经相当完整。
目前,绍兴市PTA生产能力达到了180万吨,而亚洲最大的PTA生产商华联三鑫就在绍兴;切片和纺丝生产能力则达260万吨,占全国15%的产能;印染能力达200亿米,占全国的30%;另外,织造能力达150亿米,为全国较为集中的生产领域。
再者,企业规模结构相对合理。
根据本报记者调查,绍兴纺织行业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支柱、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群体,企业规模结构较为合理。
权威数据显示,至去年年底,全市销售10亿元以上的纺织企业有30家,其中超50亿元的有2家,30亿元的6家。浙江远东化纤、浙江华孚集团、浙江赐富化纤、浙江化纤联合集团、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浙江天圣控股集团,以及绍兴滨海石化集团等10家纺织企业进入全国制造业500强。
另外,绍兴纺织业出口一直保持着强劲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2007年,绍兴纺织业自营出口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增幅在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其中,2007年,这一数据为29.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1个百分点;今年1~9月,纺织服装出口增幅超过全国19.4%。
尽管横向比较增幅明显,但从纵向维度来考察,今年下半年以来,绍兴纺织出口还是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明显影响。
根据绍兴市经贸委数据,绍兴纺织业自营出口量在今年6月份达到峰值之后,开始逐步下降。
“今年下半年各月份环比增速应该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客观地讲,这里边也应该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并不单纯说明出口数量的减少。”绍兴市经贸委一官员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