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悲怆A股2008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0日 00:28  投资者报

  陈元地

  34

  2008-12-22

  投资者报(评论员 陈元地)2008,一个吉祥的数字,一个悲伤的结果。这一年,对投资人来说,有太多无奈和失意。人们失去了众多财富,经历了罕见煎熬。

  我们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不!感谢熊市,它让很多人、很多事归于本来面目。熊市也是一笔财富。4.3万亿元流通市值(19.3万亿元总市值)不能白白流失。

  这是一段必须忠实记录的历史,更是一段必须深刻反思的历史。为了还在股市中坚守和日后踏入中国股市的投资人,不再重蹈覆辙。

  中国股市深幅重挫中,告诉了人们什么?

  券商对熊市毫无预判

  每到年底,证券公司召开的投资策略报告会,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尤其大型券商,往往会选一个风景秀丽之处,投入不菲的人力、物力来组织报告会。他们预测的结果,往往也不胫而走,影响者众。

  在报告会现场,看着券商分析员走马灯似地轮番登场,边放映充满各种图表的PPT,边口若悬河地预判新的一年,我相信,他们准备这些工作,就像春晚剧组人员排练节目,并不轻松。

  很可惜,看似人才济济的中国券商,经过精心研究,对2008年的大熊市,全部没有预判。最“准确”地判断2008年市场最低点位的是信达证券,他们看低至3800点,也与实际情况相差50%以上。至于高看至8000点的券商,则比比皆是。

  券商也许会说,2008年是个极其特殊的年份,谁能想到次贷危机闹得这么厉害?那么好,往前看一看,《投资者报》的统计显示,总体而言,券商研究部门对市场的运行轨迹屡屡判断失误:2005年底,券商对2006年行情的预测是最高目标位1500点,但当年A股最高点位是2698点;2006年底,券商预测2007年的股指运行区间在2000点至3000点之间,但事实上达到6124点。因此,2008年的大熊市,完全出乎券商的意料,当在情理之中。

  《投资者报》记者通过追踪采访得知,导致券商对 2008年的判断出现重大失误,有四大原因:高估宏观经济、错估市场供求、研发实力不足、隐性利益作祟。

  可以肯定的是,券商的错判影响了众多投资人的抉择,致使2008年损失雪上加霜。

  公募基金露出本来面目

  感谢熊市,让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褪去神秘的光环。

  2006年~2007年,基金经理恍若神仙。看着基金净值像变戏法一样,成倍地上涨,众多投资人如众星捧月般,对基金经理佩服得五体投地。数不胜数的投资人排着长队,把辛辛苦苦积攒的养老金交给基金公司。

  基金经理在牛市中创造的最大神话,是把股票从“地上”长期持有到了“天上”。如果不是遭遇这场大熊市,人们都以为基金经理们坚守股票,是有备而来,是有眼光,是经过仔细研究,是有大智慧的。

  可是,当市场从6000点跌回2000点,当基金陪伴中国船舶从300元跌至40元、云南铜业从97元跌回7元,当太多基金重仓的高价股坠落,基金经理们纷纷现了原形——原来,他们长期持有股票,只是因为同行拿着——就像那些迟钝的散户,看着别人不抛,自己也不抛……直到深套其中无法自拔。

  基金公司招收了大批高学历人才,无论投研人员还是基金经理,大都毕业于海内外名校,享受着非比寻常的薪酬。按理说,他们掌握大量海内外信息,又花费巨资实地考察企业,不应该大面积出现对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的误判。

  然而,非常遗憾。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们在2008年的表现,完全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判断严重错误,操作混乱不堪。

  今年初,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举办2008年投资策略报告会。我给该公司投资总监袁宏隆提过一个问题:“A股2008年会不会发生一场类似当年台湾市场的股灾?”这个问题提给袁先生,有两个原因,其一,袁来自台湾,经历过台湾市场暴跌70%的股灾,理应对市场的残酷性有更深认知;其二,彼时,上证综指自高位掉头,多空双方尚在5000点附近争夺,如果袁先生给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和判断,对当时参会的众多光大保德信基金的持有人,是一个福音。

  可惜,袁先生对市场丝毫没有敬畏之心,他侃侃而谈:“目前沪深300市盈率只有30多倍,2008年中国企业盈利增速依然能够保持20%~30%,何来股灾之虞?”

  袁先生倒是言行一致的人,他任基金经理的保德信量化核心基金,因90%高仓位和40%比例坚守金融股,以-60%左右收益位列基金队尾,从去年排名25滑落至今年142名。

  牛熊转换中,还有许多“明星”基金露出原形,如上投摩根、大成、广发等基金公司旗下的多只基金。在牛市中,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以他们大无畏的精神,以投资人给的资金,推高了股指和股价,强化再强化一个观念:赶快买基金吧,买了你就持有,你什么时候卖出基金都是错误的。

  或许,基金们并无恶意,他们真的以为自己力大无穷,他们忘记了,市场是值得敬畏的。

  熊市中,水落石出。成千上万的基金持有人终于醒悟:世上没有救世主。大势面前,人人平等。值得相信的,是自己的理性思考,是自己的判断和抉择。

  私募基金走下神坛

  一轮牛市中,还有一项造神运动,就是类似但斌、林圆这样的私募基金经理大出风头。有关他们的报道和书籍连篇累牍刊出。通过这些报道,人们坚信一个“真理”:股票只有长期持有才正确,股票应该留给子孙后代。

  这种理念不能说是荒谬的。但非常可惜,这个理念总是在一轮大牛市的后期才被广为宣传,其原因有二:只有牛市中赚到了大钱,这些人才被人们视为榜样;第二,牛市中,因类似的书籍或报道有市场,书商或者媒体才会像追逐明星般宣传和报道这些所谓的“英雄”。

  不幸的是,每当人们看到投资的“玫瑰”花开,距离其凋谢已经不远。更不幸的是,但斌、林圆这样的人,也没有正确认识自己和投资真谛。面对早已被高估的市场和公司,他们没有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抉择,也没有告诉信任他们的读者和投资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应该持有公司股票。

  但斌管理的基金净值在今年已经滑落至私募基金队尾;林圆号称16年从8000元炒到4亿元,人们尽管很难搞清其合理的赚钱轨迹,但在牛市中,许多人还是追捧着他,把资金交给他打理,希望获得新的“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熊市面前,一切不攻自破。

  早些时候,《投资者报》与但斌有过交流,我们希望他在大势混沌时,在许多人迷茫时,能像在牛市中那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思索和判断。我们问但斌:在这样的艰难市道,你对价值投资还有信心吗?但斌回信了,他通过文字坦诚地承认:“我经历了16年的投资生涯,像2008年这样没有大反弹自由落体式的下跌过程,还是很少见到。”

  但斌说,“在中国是否能进行长期投资?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景,如2007年与2008年给出的判断我相信非常不一样。”

  但斌没有说他的判断是否已经“不一样”,他只是表示,“在中国进行长期投资是有可能胜出的,但主动坚持更要考验人的选择能力以及意志和灵魂。”

  我们感觉,但斌是坦诚的,他不应该过多被指责。人们的悲剧在于,只有在牛市顶峰时,像但斌这样的人更容易被当作榜样来学习,人们纷纷下定决心“永远持有股票”。而在大熊市来临,便宜股票随处可寻时,“私募英雄”们却一个个倒下、默不做声了。

  机构不是稳定器

  在过去10多年中,每当提到中国股市缺乏理性,不能稳健运行时,总会有一个理由被提起:市场中的散户群体太庞大,缺乏机构投资人。曾几何时,我们把稳定市场的美好愿望寄托在机构投资人身上。从1998年金泰和开元基金发行始,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投资人,都对基金寄予厚望——越来越多的基金进入市场,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的状况应会大幅缓解。

  其逻辑是,机构投资人是价值投资的践行者,当公司价值被高估时,他们会理智抛售股票;当公司价值被低估时,他们会勇敢买入股票,这样会把股市整体市盈率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

  由此,管理层对发展机构投资人给予厚望。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借助于两年大牛市的赚钱效应,股市正规军——包括公募基金、QFII、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人迅猛增长。

  可是,当机构持股市值已占市场流通市值30%左右时,中国股市却上演了一出两年左右暴涨6倍一年内又暴跌70%以上的闹剧,堪比股市草创时的混乱局面——从1300多点跌至300多点。那时,市场上没几只股票,也没什么机构投资人。即便这样,大约70%的跌幅,也花费了一年半左右。

  一轮熊市下来,我们看到基金在市场高位时对风险的麻木,看到基金对宏观调控力度和美国次贷危机认识不足,看到基金重仓股不再是抱团取暖的避风港,而是投资人的重灾区。

  事实表明,正是基金把蓝筹泡沫吹上了天,看看2007年那些被炒到数十元、上百元、上几百元的股票(如此大面积高价股林立,在中国股市历次大涨中都没有出现过),多数都是基金们的“杰作”。正是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庞大且远离投资价值,才将股指推高到了无以复加的6000点,最终把股市引向了暴跌的深渊。

  维稳愿望变泡影

  “维稳”一词频繁出现大约是在奥运会前后。相信管理层有能力维稳而坚守在市场中的投资人,整个奥运期间,心情注定郁闷着——从奥运会到残奥会,中国向全球展示了超强的体育水平,可中国资本市场却重挫35%,列同期全球股市跌幅第一。

  管理层一再努力试图营造的奥运期间维稳画卷,以土崩瓦解的方式破碎。

  从“维稳”之说乍起,到9月18日三大实质救市举措出台,历时两三个月,期间股指暴跌40%。9月19日,降低印花税等就是举措出台的次日,所有财经媒体都在报道一个新闻:A股大盘涨停。

  面对此情此景,投资人心情复杂。很难用一些媒体形容的“喜悦,舒心”一言以蔽之。

  那些相信有关部门有能力维稳而在3000点上方误判市场的人,那些相信奥运期间股市“下跌空间有限”的人,看着涨停的股价离自己的买入成本尚遥不可及,听着反弹阻力在2300点~2500点的杂七杂八判断,只有后悔二字在心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更后悔的,是那些在2008年9月18日在1800点附近卖出的投资人。看到世界各国政府频频当机立断出手救市,而我们依然在讨论“大小非二次发售实施细则”,依然在为并不难的“取消红利税”问题而沟通来协调去,一定有投资人最终放弃坚守,9月18日在跌停板上卖出。第二天,股市因“救市”全线涨停。

  说实在的,许多投资人在熊市中没有及时撤离,正是担心今天刚走,明天救市措施推出致使大盘暴涨。

  由此造成的实际结果是:当投资人坚信政策口风时,它迟迟不见实质举措,坚守的人,损失惨重;当投资人绝望而去,实质举措却从天而降,放弃的人,痛不欲生。

  2008年,维稳之吁与市场表现之间的巨大反差,管理层有必要引以为鉴:如果一些表态成为“狼来了”的故事,于上于下,损害都至为沉重。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