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旅游业:冬泳但不冬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0日 00:21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武文静报道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开始把口袋捂得紧紧的,人们的出游愿望也受到打压,消费预期蒙上了阴影。因此,旅游业“过冬”之声不绝于耳。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旅游业增速放缓也必将引发产业重整和优胜劣汰,一批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将成为新的行业标杆,从而带动产业整体升级,因此,对于旅游业来说,这个冬天正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是一个从比拼“价格”的粗放型市场模式向比拼“服务”和“品牌”的细分型市场模式调整的最佳阶段。

  寒潮来袭

  “奥运之后,北京的旅游市场十分火暴。10月份时,我平均每天要带四五个团。11月也特别忙,最近天气冷了游客才相对少了一些。”一位在北京从事导游工作的叶小姐如是说。

  但今年并非所有的旅游业都如此热闹。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旅游业“过冬”之声不绝于耳。与此同时,随着冬季的到来,旅游市场按照惯例开始步入淡季,旅游业不可避免地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艰难时期。

  “旅游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是肯定的,冬天来了谁能不冷呢?但这种影响对于不同的企业、地区和行业是不同的。这个传导会有一个过程,所以大家的感受也不会一样。”中国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石培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石培华认为,旅游业根据外向度程度不同而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比如东部感觉比较明显一点,中部、西部要逐渐才能感觉到;入境游比较突出的地区会感觉强烈一些,休闲度假国内游影响就比较弱一些。

  当然,旅游业出现目前这种萧条状况,不仅仅是金融危机的所至,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年初雪灾、西藏事件、汶川地震、洪灾、股市低迷、泰国动乱……特别是金融危机,旅行社生存遭遇巨大压力。传统的国内游和出境游市场份额相对往年萎缩。以昆明为例来看,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是云南资历最老的龙头旅行社,去年的总收入达到4.5亿元,今年同比已经直降40%。而事实上云南其他几大旅行社的营业收入降幅情况也大致如此。

  相对于以开放型经济为主的南方省市,内向型省市的旅游业受到的冲击相对小得多。以山东为例来看,山东嘉华文化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张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旅行社的冲击,首先是大客户锐减。另外,私人旅游普遍缩减。

  那么,既然危机在所难免,旅游行业应该如何应对呢?

  北京市华远国际旅行社商务奖励旅游中心总监白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的经济调整期对旅游业来说,正是一个从比拼“价格”的粗放型市场模式向比拼“服务”和“品牌”的细分型市场模式调整的阶段。

  当然,面对寒冬,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另一方面更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旅游界也要练内功,对服务体系、价格体系等有更规范的管理,一些老景区也要适时推陈出新。“这种影响一方面是挑战,一方面也是一个机会。企业可以趁此练内功,调整结构,做大自己的民族品牌。此外,也可以到国外进行一些战略性收购。”石培华说。

  梯度转移

  “我喜欢旅游,以前只要有时间就经常出去玩,现在,连日常生活消费都开始削减了。哪还敢到处玩啊!而且也看不清楚未来的经济形势,所以不敢花钱。我身边很多爱旅游的朋友都改变了旅游计划,国外游的改国内游,国内游的改省内游,省内游的直接就取消了。”在北京某咨询公司工作的张丽女士如是说。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滑等因素影响,“现金为王”已经不单单是企业的经营之道,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开始把口袋捂得紧紧的,人们的出游愿望也受到打压,消费预期蒙上了阴影。当然,这并不是说市场上没有消费能力,而是大部分消费者的信心不足。在消费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到金融危机来了,还不确定明天是否会被裁员,所以节省开支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

  此后,随着天气渐渐变凉,旅游开始进入了淡季,国内部分旅游景点开始执行淡季价格,一些先前非常火暴的线路,报价开始“跳水”,尤其是一些长线游,甚至到了“见底”的价格。

  虽然商家促销手段不断,但事实上在旅游线路产品上还是出现了“梯度转移”——出境游不如国内游,长线游不如短线游。

  “旅游业属于服务业,它是和宏观经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在金融危机下,消费肯定是降低的,这必然也会影响到旅游业。应该说,目前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但未来的整体局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中国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石培华说。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合作的一项调查显示,从调查的5000份样本看,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明年依然有超过9成的人有出游意愿,人均花费意愿每天在100元至500元之间。此外,公民对国民休闲计划的态度,近8成的人认为是必要的,超过6成的人认为在这个时候推出国内旅游休闲计划是合适的。

  石培华表示,金融危机主要冲击的是国际游,我国国内需求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潜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国内游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国效应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

  “冬”藏生机

  寒冬已然来临,如何过冬成为当务之急。

  “在整体思路上应该是:创新制度安排,增加有效供给,用好公共政策,完善旅游服务,加强国民教育与国民引导,强化国内旅游管理,形成一揽子的方案。”石培华说。

  近来,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司司长祝善忠在国际旅交会新闻发布会上披露,国家旅游局已向有关部门提出“国民休闲计划”。目前,广东、河北、浙江已开始这方面的试点。各地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响应,比如海南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北京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区域旅游合作。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创新制度安排和增加有效供给是十分必要的。”石培华说。他表示,比如搞休闲计划一定要有一些国民休闲旅游的措施,现有产品不一定能满足有效供给,增加一些免费景点、城市公园等,研究一些便民利民的措施,比如发行旅游年票和年卡等,增加适合国民休闲度假的产品。

  现在,很多人不是不具备消费能力而是不敢消费。“国家的一些政策可以在旅游消费上得到很大的释放,比如4万亿的投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面向民生的一些社保等。这样可以让消费者消除了后顾之忧而有条件做好旅游休闲消费。此外,完善好公共服务体系,使得老百姓便宜消费。比如旅游进社区、信息咨询和安全救援等。”石培华说。

  同时,他提出,要加强国民引导。现在很多大众对旅游有一种误解,事实上,旅游是有层次的,不一定要花很多钱才能实现旅游休闲。而且它是一种投资人民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树立提高国民生活素质,提高生活的质量,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的新理念。

  此外,以前旅游管理是以入境游为导向,现在要向国内游转变。“我们国家的消费经历了好几次浪潮,先是房子后是车,那么现在旅游会逐渐成为一个消费的增长点。大钱不敢花,小钱还是应该不会太在意的,旅游业是花小钱要健康,是会受到消费者青睐的。”石培华说。

  那么,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又该如何抵御寒冬呢?

  “企业要过冬,不要冬眠而是要冬泳。从这个角度来讲,政府都在积极地做一些扶持措施,比如说退出质量保证金,广东正在做试点积极地推动,政府要帮助它取暖,那么,企业能不能过冬还要看自身。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做到稳定就业,不断地推出新的旅游产品。”石培华说。

  对于旅游业来说,2008年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当前的经济调整期对旅游业,正是一个从比拼“价格”的粗放型市场模式向比拼“服务”和“品牌”的细分型市场模式调整的阶段。

  对此,北京市华远国际旅行社商务奖励旅游中心总监白杰表示,企业不应满足于向大众提供千篇一律的旅游产品,而应从特定客户群出发,开拓思路,积极创新,为客人量体裁衣符合其喜好和需求的旅游服务,满足客人的个性化期望。将旅游产品本身和员工的服务素质看作向客户提供的全套“旅游体验”的一部分,在前期咨询、中期执行、后期反馈等各个环节中,有始有终地悉心维护每一个客人,将服务的“创新化”与“细致化”融合。

  “企业需要努力‘修炼内功’,如引入先进的旅游服务流程管理模式,深化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学习整合行销传播等方面的知识,将‘旅游服务’看作是一种有效地满足客人‘对生活方式追求’的途径,或是能有效提高其商业活动结果的渠道。只要企业准确定位、积极创新、提升服务内涵,就能在此次经济调整期中存活下来,并促进整个旅游业的升级。”白杰说。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