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华
统计局报告预测东、东北、中、西部地区,分别有望在2012、2015、2017和2023年基本实现小康
据新华社消息,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昨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在讲话中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编者注)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2007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00年以来,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逐年加快,实现程度从59.3%稳步提升到2007年的72.9%,平均每年增加1.95个百分点,按此发展趋势,到2020年我国完全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大因素保证小康目标实现
今年年初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扩大和中国经济出现周期性的回调,从出口到投资,中国的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央党校组织部长、经济学教授赵长茂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当前的经济困难总体上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态势不会产生实质性的作用,不会影响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过去我们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所用的经济增速,远低于目前经济的实际增速,所以从经济增长角度来看,经济略放缓对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基本没有影响。”赵长茂对记者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其特殊因素,且不说大家经常说的城市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我认为有三个因素是其他国家所没有而中国较独特的。”
赵长茂分析说,第一个因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是任何国家所没有的。同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不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的政治优势和市场经济的活力相结合的局面。“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屡屡对中国预测失败,就是他们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中国实际上是把两种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他指出,第二个因素是中国庞大人口所形成的内需市场,使得经济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第三个因素则是中国的经济动力结构已经发生了转变,已经进入了“动车组”时代。“以往我们的经济增长动力单极化,就好像老式火车只靠火车头拉动。但现在,在所有制结构上,改革后焕发活力的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一起拉动经济;在经济结构上,消费迎头赶上形成了‘三驾马车’齐动的局面;在区域结构上,东中西已经齐头并进。”赵长茂说,“这就好像动车组每个车厢都有动力,虽然由于经济面临困难,总体速度会下降一些,但不会耽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东部2012年可望实现小康
国家统计局在上述报告中预测说,由于经济社会基础、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等多方面的差异,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有望在2012年、2015年、2017年和2023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对全面建设小康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郑州和西部地区的直辖市重庆,都分别提出到2012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宽裕小康的目标。
从2000年起,国家统计局开始统计监测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国家统计局表示,2007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比上年提高了2.88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进展最快的一年。
从实现程度看,东部地区遥遥领先,东北地区紧跟其后,中部地区势头较好,西部地区有待提高。
按照该报告的测算,2007年,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64.0%上升到81.3%,平均每年增加2.47个百分点。无论是每年的实现程度还是实现程度的提升幅度,东部地区都居全国四大区域之首;东北地区200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60.7%,仅次于东部地区,并得益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在2006年和2007年实现程度明显加快。
西部地区小康水平有待提升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目前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小康实现程度较为滞后,在2007年分别为55.8%和52.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上,中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滞后4~5年,比东北地区滞后2~3年;西部地区只相当于东部地区2000年、东北地区2002年、中部地区2005年的水平,比其他区域滞后了2~6年。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方面,均呈现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逐层递减的局面。但在生活质量上,却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逐层递减的局面。
国家统计局分析说,得益于在“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方面发展速度最快,中部地区在“社会和谐”和“生活质量”方面发展速度仅次于东部地区;但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较差,其2007年生活质量小康化的实现程度为67.1%,大体相当于东北地区2004年、中部地区2003年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