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除民众社保之忧方有内需扩大之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3日 00:04  华夏时报

  本报评论员 任孟山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五项重点任务,其中有两处涉及社会保障建设:其一,要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继续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其二,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障问题,无论是在财政投入还是在覆盖范围上,呈现出上升势头 和扩大趋势。但是,社会保障的相关缺陷还是非常明显,财政投入不够、覆盖范围较窄、保障程度不高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实,这是个很久以来没有解决的问题,体制性因素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建国以来的诸多社保政策的着眼点基本上集中在城市中的市民,生活在城市周围的农民和远离城市的农民,很少享受到这些发展福利。而且,即使在城市之内,也存在体制内外的二元分割,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社会保障规范而健全,企业单位员工的社会保障存在缺漏的现象仍然没有完全堵住。

   不仅如此,一些技术性问题也在妨碍着全国社保体系的建设,比如有待解决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问题。按照目前的政策规定,累计缴纳15年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但我国养老保险等主要社会保险制度多为县市级统筹内运行,各统筹地区之间由于政策差别无法互联互通。以至于去年临近春节之时,珠三角回家过年的农民工辞工退保成“潮”,引发了对社保政策的质疑和讨论。显然,这种结果与当下社会人员流动频繁的形势不合拍,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社会保障问题,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在我们的政治语汇中,我国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但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丰富程度已经大大改观,社会生产已经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当下的主要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转向,即公共品短缺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的总量是提升了,公共品的数量却没有得到相应提升,这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提高造成了很大障碍,而且成了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公共品是主要由政府提供的全体社会成员享受的物品或服务,社会保障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条件和发展权利的社会底线,是一个国家社会福利惠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志,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即使从扭转目前急转直下的经济形势来看,实现扩大内需的目标,也必须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道理并不复杂,老百姓敢于消费的前提要么是对未来有着良好预期,要么是没有后顾之忧。从现在的经济形势来看,恐怕很少有人非常乐观,毕竟各项经济指标、就业形势等都不支持这种想法。那么,能够开掘民众消费能力的方法恐怕就是后者了,即消除民众的后顾之忧。

   中国一直以来居高不下的储蓄率,除掉国民性格等因素,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害怕,怕失业、怕生病、怕上学、怕丧失劳动能力后没人管等。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这些问题体现得就会更明显,即使大幅度降息也不可能将用于这些事项的储蓄赶出银行。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有效扩大内需,必须解除民众的后顾之忧,而我们安排发展内需的钱也应该在这个方面加以倾斜。况且,这是一项惠及长远的制度建设,用公共财政的支出消除人们的担心,用民众的钱提高社会购买力,有利于持续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一方面需要立竿见影的刺激需求的项目建设,另一方面也需要放眼长远的制度建设。我们常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以中国的发展势头来讲,机遇是明显大于挑战的,关键是要更新发展观念,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以历史为轴线,就中国发展的纵向比较而言,我们这个国家到处缺钱的时代已经基本过去了,重要的是在国家有些钱的时候向什么地方倾斜,何况社会保障建设也不是全部依赖国家财政,单位和个人都负担其中的款项。

   因此,核心在于我们以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认识社会保障问题,在特定条件下,观念建构现实,而不是相反。在党的执政理念和政府的施政理念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时候,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题中之义,也是社会现实的迫切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福祉所在。即使从应对经济下滑的扩大内需的技术手段来看,以完善的社会保障打消民众的重重忧虑,也是一个有效策略。

    新浪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