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信证券 有所不为成就券商龙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2日 02:28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余喆

  

  我国证券业的历史是一部由乱到治、由忽视风险到重视风险的历史,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起伏与发展,证券业走过了不同寻常的风雨历程。在这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中,中信证券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向同业展示了一条诚信守法、合规经营的持续发展之路。

  有所为有所不为

  1987年,国内成立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随后陆续成立申银证券、万国证券、华夏证券、南方证券、君安证券、国泰证券等等。1995年,中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公司综合排名位居第30名。

  “公司始终坚持资产配置和业务开拓的几项准则,如资产要保持高流动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在不动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的比例;业务要创新,但一定要集中在证券业务领域,不进入陌生的领域。”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如此诠释经营之道。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信证券一直以投行为本,对曾令许多证券公司赚得盆满钵满的“自营”和“委托理财”业务始终保持谨慎态度。当股市踏上持续多年的“漫漫熊途”时,正是由于中信证券较早纠正了早期资产管理中不规范的做法,才使公司规避了曾令不少券商深陷其中的泥沼。

  多年之后,证券业“剩者为王”的观点终于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一次次牛熊转换的历史中被各方所接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中信证券逐渐站到了行业的前列。

  借助上市腾飞

  1999年,中信证券增资改制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新引入44家机构股东,资本金增加至20.8亿元,净资产扩充至31.73亿元。中信证券开始聘请安永公司协助调整架构,正式迈上了上市的征程。

  2000年末,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1-6号,证券公司直接上市的政策障碍得以清除,中信证券上市随之正式启动。

  2002年9月,中信证券通过了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发行审核。2003年1月6日,中信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成为国内第一家以IPO形式上市的证券公司。发行完成后,中信证券的股份总额为24.815亿股,净资产达到约50亿元。

  2002年是A股市场持续4年之久的熊市的起点,中信证券在这个时候选择IPO上市面临较大市场压力。对此,曾任中信证券董事长、现任中信集团总经理的常振明曾这样解释:“尽管我国的证券市场有很多不成熟之处,但发展是硬道理,问题总要在发展中解决。只要我们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有信心,就可以对证券业有信心,更可以对经过了市场考验、通过了严格审核的上市证券公司有信心。”

  通过上市,中信证券不仅获得了宝贵的融资渠道,为熊市低成本扩张,形成强大的业务网络提供了充沛的资金。

  兴业证券研究员戴涛当时曾这样分析:证券公司上市有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券商一旦上市,作为公众公司就必须履行法定的信息披露;而在二级市场获利日渐困难的情况下,上市券商迫于盈利的压力,必然寻求其他利润来源,开展业务创新。

  三“大”战略

  证券业的发展历程,就是“大浪淘沙”。那些历经风雨始终屹立不倒并得到发展的证券公司,其共同点是都具有清晰的战略选择:或业务均衡、发挥规模优势;或拥有全球视野、具有人才优势。中信证券亦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前瞻性的战略规划、持之以恒的坚持和投入,令中信证券每一步的资本扩张都与新的战略选择环环相扣,使“资本魔方”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加速器”的作用。

  1999年,中信证券启动“大项目”战略。定位于高端融资客户,主攻各大行业前三名的龙头公司,将长电、中行、工行、武钢、鞍钢、国航、中石油等大公司上市及再融资项目收入囊中。2007年,中信证券股票承销和债券承销分别占据行业第二名和第一名,“大项目”战略开花结果。

  2002年,中信证券确定“大网络”战略。在股市步入熊市、全行业举步维艰的背景下,公司陆续收购万通、金通、华夏证券。完成了熊市中的低成本扩张,形成了强大的业务网络。为了弥补中信证券海外业务的短板,中信证券2006年收购了中信集团在香港的投资银行业务。

  在反思公司“卖方强,买方弱”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国际投行成长经验,中信证券于2006年开始推动“大平台”战略。加强资产管理、自营、资金业务,特别是提高其风险控制水平;收购华夏基金;成立金石投资,开展直投业务;牵头发起绵阳产业基金;开展资产证券化创新。

  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同样借助了资本市场的助力:2006年6月27日,中信证券向中国人寿集团和人寿股份定向增发5亿股A股,募集资金46.45亿元;2007年8月31日,完成A股公开增发3.33亿股,募集资金约250亿元,从而成为国内资本规模最大的证券公司。

  4+4法则

  2001年下半年开始的熊市,令证券业为长期忽视风险、违规经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国内证券公司问题不断暴露,全行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2004年,中国证监会开始进行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推进了证券行业配套制度和常规监管环境的建设,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实现第三方存管、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控和预警制度以及开展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工作。

  这一过程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以后的发展颇为类似。此后,两国资本市场出现了相似的变化:监管加强;手续费酝酿自由化;证券公司上市;从卖方驱动的市场转向买方驱动的市场;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资产证券化步伐加快。

  美国证券行业大体经历了机构投资者时代、创新的时代、综合化和全球化时代。中信证券认为,中国券商也将走过上述路径,并且是同时迎来机构投资者的时代、创新的时代、综合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这将是从未经历过的挑战和机会。

  回顾中信证券成立13年来的历史,历经市场周期调整,却能做到13年连续盈利。总结经验,其最主要的经营理念之一就是接受市场的波动,摒弃与市场对赌的心态,始终保持危机意识。

  “在熊市布局牛市、在牛市准备必然到来的熊市。”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吕哲权提出“4+4法则”,即一个战略规划从提出到实施一般经过4年,再经过4年方才显现效果。换言之,公司未来3-5年的竞争力,来自今天的布局和持续投入。根据我国证券市场5年左右的周期推算,任何战略突破的提出到收获,都要跨越牛熊市,要忍耐熊市的寂寞和牛市的疯狂。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