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六大关注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9日 08:50  财政部网站

  依照惯例,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每年12月初召开,此会议将确定下一年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可以说是2009年宏观经济的风向标。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和国内经济急剧下滑的大背景下,此会议将显得尤其重要。那么,这次会议将会出台哪些政策?又有哪些政策亟待这此会议给予表决?且看——

  关注点一: 细化4万亿投资

  自国务院推出4万亿元投资刺激经济的方案后,4万亿元的蛋糕就几乎锁定了所有人的眼球,而4万亿元来自哪里,又将投向哪里,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据11月27日首次亮相于国务院新闻办的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介绍,这4万亿元的分配大体是这样构成的: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约3700亿元,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1.8万亿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35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1万亿元。

  这只是搭建了一个初步框架,项目的选择、布局、实施以及资金来源等细节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地明确。在一些专家的眼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疑将承担起细化这4万亿元投资的重任。

  摩根大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就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期(各方本预测今年的会议将在11月底召开)就是因为中国政府需要时间出台更具体的刺激内部消费的措施,同时亦要制定更具体的措施来执行较早前已宣布的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认为,“4万亿用在何处,此前只是给出了10个大体的方向,这次有可能还会提出进一步细化的内容。因此,我认为本次会议一定会重点强调4万亿财政政策的贯彻执行。”

  而亚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则表示,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都会对过去一年的经济工作进行总结,同时对明年的经济工作进行讨论和方向性安排,但是不能指望出台具体的措施,因为重大经济措施一般都会提交给两会讨论后出台。

  关注点二: 税费改革

  自从2008年初,提高个人所得税、改革燃油税的声音就不绝于耳,而在众多的宏观调控手段中,税收这个手段令人关注,减税的呼声颇高。时至今日,增值税已尘埃落定。

  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经测算,明年实施该项改革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200亿元。

  庄健认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会重点讨论增加居民收入、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方案,包括提高个税起征点、探讨医改方案、扩大免费教育的惠及面等;比较有可能出台的具体措施是燃油税的方案,因为这一方案不需要提交给两会讨论。

  11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了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方案,决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据张平透露,目前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对燃油税费改革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之后将尽快向社会公布,听取公众意见。

  据有关媒体报道,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起草的有关上调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即通常所说的个税起征点)的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此次个税起征点可能由现在的2000元提高到2500元。

  以上措施如果一旦实施,“预计将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3500亿元。”《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伴随全球金融海啸与中国大规模内需政策而来的,或将是总额高达3500亿元人民币的税收减收,其中增值税转型1200亿元,个人所得税360亿元,存款利息所得税100亿元,证券交易印花税900亿元,房地产税费150亿元,收费340亿元,出口退税增加438亿元。

  关注点三: 刺激出口

  多年来,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外需减弱,致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严峻考验。业内人士预计,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将讨论出台更多保障出口的政策。

  虽然目前11月份的经济统计数据尚未出炉,但张平说,11月份国内的一些经济指标确实出现了加速下滑的态势。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特别是一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有些甚至出现了停产、半停产状态。

  数据显示,中国GDP在保持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后,去年以来连续5个季度出现回落。其中,出口订单指数持续回落,已跌至2005年7月以来最低值。

  事实上,为了缓解出口危机,稳定信心,国家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11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今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自2008年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是半年内出口退税率的第三次调整,10年来罕见。

  社科院财贸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认为,我国外贸政策调整的空间仍然较大,具体来说,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率、加工贸易政策这3个直接政策杠杆都还有继续完善的空间。商务部报告亦明确称,国家还将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将进一步调整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

  关注点四: 振兴企业

  今年以来,受国际经济下滑、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已日趋困难。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仇彦英认为,三季度是企业利润增长的一个拐点,这个拐点意味着企业未来的后期业绩很难超过三季度,而三季度单季度的利润环比已经出现了20%的回落,如果继续这样的趋势,明年可能会出现负增长。

  据了解,我国中小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出口创汇占68%,上缴税收占48%,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事实证明,资本密集、高度集中控制的基建投资在拉动就业上毕竟效率一般,提高居民收入,促进企业投资恢复才是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西南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董先安认为,目前调控的要点是用减税和减负的方式恢复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增长。预期在财政蛋糕分解之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进一步强调上述改革思路。

  在确定明年推行增值税改革、减少企业负担1233亿元后,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日前再次发出通知,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这将减少个人、企业和社会的收费负担19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对此表示,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央行还在发展担保和许多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同时还要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债券融资。

  关注点五: 稳定股市

  近两年来,中国股市呈现直线下滑的趋势,成千上万个股民开始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但是近期一些专家的言论和建议无疑让众多股民看到了希望。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认为,中国股市将于2009年年初企稳,中国股票的吸引力正在增加。为了挽回股市散户的信心,预计中国政府将采取措施刺激股市。

  近日,刘纪鹏、曹凤岐等10位知名教授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把振兴股市作为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切入点。落实扩大内需的政策,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投入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把民间资金引导到直接投融资领域。因此,振兴资本市场就变得尤为重要。教授们预计,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将见底回升,2010年房地产市场将回暖,中国经济进入全面复苏。今年四季度股市的启动一定要实现,这是经济走向复苏的关键、前提和切入点。

  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徐刚表示,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的变动是未来经济预期的提前反映,宏观调控应该更好地对其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更多地站在未来研究和决策当下,以避免宏观经济出现大起大落,从而使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实现稳定发展。

  在众多呼声中,国务院日前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9项措施,包括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等内容。其中特别提出,要稳定股票市场运行,推动期货市场稳步发展。

  关注点六: 拯救楼市

  也许现在一些房地产开发商还难以置信,中国楼市还有降价的一天,但是事实上,中国楼市已日渐凄凉。但是对于拉动投资和消费,房地产行业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据专家测算,房地产业每增加100万平方米建筑量,就能吸纳30万人就业。

  正因为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央行出台政策“组合拳”,为买房人“松绑”减负:从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下调到1%;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鲁政委表示,资本市场也会成为本次会议重点考虑的内容。“尤其是针对房地产市场的,不考虑肯定不行。本次会议将可望出台一些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但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说:“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多会从保障性住房入手。商品房的市场价格与本次会议的关系不大。”

  “从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可以看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鼓励自住性消费需求是一个鲜明特点。”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表示,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今后3年,中央财政将投资9000亿元,用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平均下来每年有3000多亿元的投入。

  《中国产经新闻报》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