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张 歆
12月1日,近40家国内外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齐聚宝钢集团,聆听原董事长黎明讲述了宝钢建设发展的30年历程;而此前的11月22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偕多位部级领导到宝钢视察。
宝钢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同龄——1978年12月23日,即三中全会闭幕的次日,上海宝钢钢铁厂在上海长江口破土动工。30年来,宝钢集团还给国家一个宝钢,上交国家一个宝钢,为国家新建了一个宝钢。
最新消息说,我国已有包括宝钢集团在内的25家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排名榜。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国企改革已实现脱胎换骨,部分国企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佼佼者。
从“一杯茶过一天”
到“做大做强”
有人形象地用“一杯茶、一份报纸就能过一天”来形容改革开放前的国有企业,虽然有些夸大但却反映了旧机制的弊端。当时的国有企业被称为国营企业,对政府高度依赖,职工生老病死由企业统包,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早在1980年,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就提出了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的设想,并被称为“厉股份”。但从实践上看,国有股份制改革试点直到1986年才开始。由于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直到1995年,关于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的争议仍在继续。 国有企业经过改革重组,逐步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前,改革关键词是“放权让利”、“承包制”。当时人们相信,国有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方式获得新生。但是,在与市场经济对接过程中,承包制最终被摒弃。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之前,改革关键词是“股份制”。尽管社会上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股份制改革的进程却在持续推进。转折出现在党的十五大。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形式,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被正式写入了党的政治报告中,揭开了国企大范围股份制改革的新篇章。
随后,按照“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战略,国有企业实施了改革脱困3年攻坚,通过债转股、技改贴息、政策性关闭破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国有企业的优胜劣汰,实现了国有企业的整体扭亏为盈。
第三阶段是从党的十六大至今,改革关键词是“产权改革”、“做大做强”。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挂牌成立,标志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2002-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销售收入从8.53万亿元增长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6.1%;实现利润从3786亿元增长到16200亿元,年均增长33.7%;上缴税金从6794亿元增长到15700亿元,年均增长18.2%。
这5年,中央企业平均每年资产总额增加1.5万亿元,销售收入增加1.3万亿元,实现利润增加1500亿元,上缴税金增加1000亿元。
上市改变了国有企业
在2008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中,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有25家,较2002年增加19家,其中包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工商银行、中国人寿、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
而这25家中国的世界500强公司中,有17家是A股上市公司或者旗下拥有A股上市公司;其他公司也大多拥有境外上市公司。
如果说,股份制改革给了国企大发展一个制度前提,那么资本市场则是国企比肩世界级企业的重要平台。正是借助资本市场这个平台,这些国企的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很多“大块头”的中央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庞大,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多元化改革比较困难。而有了资本市场,国有企业就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整体上市等方式,改造为公众公司,并体托资本市场的约束机制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运营效率。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正在形成。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今年初表示,将在未来3年内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快整体上市和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步伐。可见,通过资本市场促进国有企业“改制强身”,已经成为一条必然出路。
近年来,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在A股市场1500多家上市公司中,含有国有股份的上市公有1100多家;在香港、纽约、新加坡等境外市场上市的中央企业控股公司达78家户。
2006年以来,国企尤其是央企“整体上市”可谓如火如荼:一方面,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将相关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把上市公司塑造为行业龙头。一方面,新上市的国有控股企业一律实行整体上市。以工商银行为例,2006年该行“A+H”同步上市,募集资金1700多亿元,成为当时全球史上融资规模最大的IPO。
上市改变了国有企业。同样是工商银行,过去储户办理一项简单的存取款业务,排队两小时都不算新闻;但2007年以来,工商银行利用募集到的资金新建了大量营业网点,储户办理业务的时间大大缩短。
“国际化”刚刚起步
在资本市场上,由国有控股企业主导的并购重组可谓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典型的如宝钢重组新疆八一钢铁,武钢重组云南昆钢,中国建材联合重组部分地方水泥企业,中铝公司收购云南铜业部分股权。通过收购重组,4家企业扩大了规模,优化了资源配置。
中央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积极成效。鞍钢收购澳大利亚金达必公司,中铝公司收购秘鲁铜业和开发澳大利亚奥鲁昆铝土矿项目,中冶集团收购阿富汗铜矿,中国五矿与俄罗斯北方钢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航、国航先后加入天合联盟和星空联盟。通过这些举措,中央企业配置全球资源,拓展海外市场,国际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
虽然国企在世界500强已经占据25席,但是其改革创新之路却依然漫长。毕竟,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