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08基点降息后中级反弹确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1日 06:07  理财周报

  后续降息不再是单纯货币领域问题,密切关注M1增速的变化

  理财周报专栏作者 张凡/文

  本周三,1997年10月23日以来最大降息幅度。在反弹看似即将结束时政策的配合使得市场再次出现了重大利好。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央行如此大幅度的降息?

  答案只有一个,经济。

  管理层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挽救实体经济以不至于陷入衰退。本次大幅降息及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本身即是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定调转向的呼应。

  反弹行情仍会延续

  我认为,此次大幅的货币政策放松,其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实体经济领域通胀回落趋势的确定,二是货币领域的货币活性化程度过快降低存款利率长期多调鼓励货币流动。

  对于实体经济影响而言,与我前期对央行降息目的的判断一致,这次降息更多地是促使银行放松信贷的措施之一,因此如果反应投资活跃化程度以及银行惜贷缓解的货币活性化指标——M1增速不反弹,那么进一步的货币政策放松仍将延续。我屡次讲到,在长波衰退的特殊阶段下,通胀回落一至两个季度之后中国的实际GDP将出现底部,这种预期是反弹的基础。

  从这一点看,此次降息对于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都有着重大的利好作用,因此前期中级反弹行情已经确立并仍将延续。

  从目前债券市场收益率来看,一年期国债贴现收益率稳定在2%左右,与央行一年期基准利率2.52%仍有一定的空间,但是考虑到我国债券市场容量较小,因此这个利率空间是在可能的范围内。

  从这一点讲,此次大幅降息已经实现了前期债市及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预期。根据我的判断,年内央行应当最多尚有27个基点左右的降息空间,而后续的降息则不再是单纯的货币领域问题,更多的取决于实体经济领域与货币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即关注货币活性化程度即M1增速的变化。

  总体看,下调利率对于股市的长远发展,属于实质性利好。但短期而言,对各行业特别是对利率最为敏感的金融、地产和保险等板块来说,刺激作用大小各有不同。

  银行还有四季度起死回生的可能

  对银行业而言,自9月16日人民银行下调贷款基准利率,累计四次降息已经使定期存款平均利率下降了约160个基点,贷款基准利率下降了约170~180个基点,经过测算,将缩小各银行净息差约48~84个基点,影响幅度约16%~29%,由于降息幅度较大且间隔期较短,预计四次降息对业绩的负面影响将在2009年全部体现。

  贷款增速、资产质量和净息差是影响2009年银行业绩的关键。预计2008年贷款增速为15.56%,由于GDP增速下滑难免,明年贷款整体增速可能回落至13%左右,贷款不良率将自今年4季度保持上升趋势,预计上升幅度在15%~33%左右。

   综合上述因素,上市银行整体业绩下降15%以上的可能性较大。但如果降息等刺激经济的政策能够有效激发信贷需求,经济回暖使不良率也好于预期,以及利润调节等因素,不排除银行业绩在明年四季度重拾升势的可能。

  地产是上是下将很快见分晓

  对于地产行业来说就更复杂些了。政府关于救助房地产市场政策变化远超市场预期,而本次三率大幅度下调同样是政策力度再超预期,本次流动性的释放,当然无疑将对房地产需求产生积极影响。

  从降息对购房者买房成本的实际影响来看,从2008年9月16日到2008年11月26日的降息以及对于普通住房的贷款优惠,10年期、15年期、20年期月度还款额下降了10.27%、14.29%、17.72%。在此次超预期大幅度降息之后,大家对房地产的关注应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期待:本年内继续降息;个人所得税抵扣;保障性住房中的逆向回购;2套房政策彻底改变。最终的期待在于市场成交的稳定回升,从上海和深圳两地市场情况来看,价格调整明显的楼盘,成交活跃程度明显上升。特别是自住型项目来说,成交量在今年年内提升将成定局。

  但从更长远来看,明年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同样没有消除,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变化情况难以预料;如果近期房地产价格调整幅度因政策变化而缩减,那么行业调整时间有可能延长,这显然对地产股票并不是个好消息。所以行业机会能否再次重回到行业参与者手中,价格能否调整到位刺激出持续需求,将成为未来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说,地产到底怎么走,有了政策的刺激,应该很快会见出分晓。

    新浪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