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90:上海“开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30日 10:52  第一财经日报

  上海“开市”

                                 ——《激荡•1978-2008》编导丁玎

  1990年,一个新十年的开始,人类茫然然地闯进了一个更为动荡的年代。这一年的1月26号,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再次来到上海过春节,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年在上海过春节了。一些政治观察家们已经嗅出了其中的某种象征含义:在南方经济特区取得了初步成功经验之后,邓小平似乎开始把目光聚焦到上海。

  1990年的上海,一切刚刚稳定下来。这一年的上海,面临一个空前艰难的转型时刻。据王安回忆,当时上海处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交替的时候,特别痛苦。上海所需要的原材料,包括能源,只有30%的资源是通过平价的,剩下的都议价。从另一个方面呢,上海的财政大部分是要交给国家的,当时算了笔帐,10元就有8元要交上去,是非常高的。那上海一方面它的原材料要市场经济了,而它的产品又要计划经济,所以最后维持一个叫价格的盆地。

  就是这个王安,两年前就曾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过一篇名为“上海怎么了”的文章,这篇文章很快就被上海的《解放日报》转载。事实上,更早的时候,《解放日报》自己就在头版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文章道出了上海当时的窘境:上海“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一、劳动生产率第一、上缴国家税收第一……但上海人均道路面积全国倒数第一、人均居住面积倒数第一、三废污染倒数第一……”

  上海该如何重振雄风呢?上海的各阶层人士在思考,上海市委市政府也在思考。就在上一年12月2日的一次市委会议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说出了自己的大胆设想。“他谈的是两条,一条是建立证券市场,一条是引进外资银行。”王安说。

  1990年1月27日是马年大年初一,朱镕基和上海市其它领导到邓小平下榻的宾馆给他拜年。不知怎的,话题就转到了浦东开发上。对上海来说,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利用浦东开发,上海可以更加顺理成章地提出建立有证券、期货、人才、产权等类别的国家级要素市场体系。事不宜迟,1个月后的2月26日,上海就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开发浦东的请示》。

  于是,3月26日,朱镕基趁着出访美国、新加坡等地的机会,在抵达最后一站香港时,他在记者招待会上不动声色地宣布了一个消息:上海证券交易所将在年内成立。

  但是更多的人认为,在这样的时刻,在上海建立证券交易中心实在是太合适不过了。他们举出了三个方面的理由。

  一是上海正面临经济重心的转移,“退二进三”迫在眉睫;第二,浦东开发不但需要国家政策扶持,而且需要大量资金;三是上海本来就是远东金融中心,完全可以趁势而上,重振雄风。还在浦东开发初步规划的时候,邓小平就曾语重心长地说:“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事实上,邓小平也曾对此做出过自己的解释。他说,考虑深圳开放是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是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则是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而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就这样,浦东开放的方向被确定下来了:那就是成为太平洋西岸的金融中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