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85:一龙生九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30日 10:44  第一财经日报

  一龙生九子

                               ——《激荡•1978-2008》编导仇耀耀

  1985年,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跳入商海。而与此同时,成百上千条进口生产线正在日以继夜地涌入中国。其中,有9家国内企业同时从一家外国公司引进了九条一模一样的冰箱生产线,形成了“一龙生九子”的现象。这场发生在全国各地的设备引进热潮,很快引发出种种的争议,其成败得失,在很多年后仍然众说纷纭。

  艾丰,这位《经济日报》的总编辑,在观察“一龙生九子”时说:“我当时看电视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电视广告有很多阿里斯顿,当时有长风阿里斯顿,长岭阿里斯顿,北冰洋阿里斯顿,伯乐阿里斯顿,美菱阿里斯顿,这么多阿里斯顿,所以就引起了我的一个好奇心。这么多阿里斯顿是怎么回事。所以当时我就和一个年轻的记者商量,我说你跑一跑,究竟看看为什么这么多阿里斯顿。所以他就跑了一下发现全国有九家,从意大利梅洛尼公司引进了阿里斯顿的冰箱生产线。”

  买彩电要排长队,喝咖啡要搭配点心。这并不仅是上海一个地方的情况,一头是“浪潮消费”,另一头却是“短缺供应”,这就是1985年中国经济的火爆景象。

  消费刺激生产。于是,全国各省市掀起了一股家电工业设备的引进热潮。在这一波引进热潮中,除了企业看到了市场需求而产生的积极性,还有地方政府为了改变落后面貌而大干快上的决心。后来人们把地方政府的这种积极性戏称为“诸侯经济”。

  此后,中央看到了“诸侯经济”可能带来的过热隐患。1985年3月和9月,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轻工业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冰箱、洗衣机专业会议,发布了《关于加强电冰箱行业管理,控制盲目引进的报告》,同时确定了“七五”期间的42个定点厂和842万台的引进规模。但是,这一纸文件并没有挡住各地的投资热情。眼看着引进电冰箱生产线的大门就要关上,各省市就更加起劲地要搭上这趟“末班车”了。安徽美菱冰箱厂曾经是国内最早接触意大利冰箱厂商的企业,他们可不愿意看到自己起了个大早,还赶不上晚市。就这样,安徽省在明知国内已经有了7家阿里斯顿的情况下,也不惜加快引进步伐,争取成为第8家。

  当时并没有冰箱生产经验的美菱引进了热洛瓦特公司的生产线,并引进了三千套配件。这些配件组装以后,投放到上海市场就被抢购一空,但仓促上马的弊病很快暴露了出来。根据田柏强的回忆,天冷的时候,因为国外冰箱和中国冰箱对室内温度的条件不一样,因为国外的室内温度比较高,中国在上海地区室内温度比较低,五度以下就不制冷了。

  事实上,“诸侯经济”不单单发生在冰箱行业,在其他领域,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统计数字表明,从1985年到1987年,全国各地共引进115条彩电生产线、73条冰箱生产线、15条复印机生产线、35条铝型材加工生产线、22条集成电路生产线、6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仅广东一省,就引进了21条西装生产线、18条饮料罐装线、22条食品面包生产线、12条家具生产线。

  这一年10月的美国《新闻周刊》有一篇题为《中国人搜寻有用的旧设备》的报道,记者生动地描述说:“在整个欧洲,中国的代表团手中拿着想要物品的清单,到处搜寻二手货的工厂和设备,这已经是一种趋势。对欧洲的公司来说,这些设备如果不卖,要么被毁掉要么闲置不用,中国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贸易伙伴――因为它总是付现金。”

  面对这样数字的景象,想不引起争议都比上天还难。议论最多的,还是阿里斯顿的“一龙生九子”。

  田柏强则认为,这正是国家经济转轨时的一种特殊现象。为什么不是“一龙生百子”,也不是“一龙生一子”,而恰恰是“一龙生九子”呢?艾丰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太大了,它不是一个小国,而是太大的国家,各地实际上在外国,各个省都是一个国,而且是个大国,所以引进的有些雷同的项目是难以避免的。

  这一无序引进的热浪,使得国家的外汇消耗巨大,到年底,全国的贸易逆差达到创纪录的137.8亿美元,相当于出口总额的52%。而同质化的竞争,也让那些企业的命运各有千秋。以九家阿里斯顿冰箱厂为例,尽管它们幸运地遇上了此后连续三年的“抢购潮”,着实挣了不少钱,并成了当地的利税大户和政府的掌上明珠,但最终还是无法延续它的神话。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