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扬:遏制经济下滑是重中之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9日 00:49  中国经营报

  经济下滑终于影响到了中国政府的“钱口袋”,情况似乎比想象的更严重。

  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下半年以来下滑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在《中国经营报》主办的“2008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如此描述国民经济运行的趋势性变化。鉴于此,如何遏制经济下滑势头是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的重中之重。

  经济“由热变冷”五大趋势明显

  今年下半年经济下行的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和数据有所体现。

  首先看工业方面数据。工业利润增长率下降比较明显,工业增长在趋缓。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速为16.4%,二季度和三季度是15.9%,并呈逐季下滑之势。工业增速的回落标志着整体经济的回落。

  其次是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的房地产市场利润堪忧,无论是价还是量都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

  第三个问题是关注CPI和PPI。这两个数据都处于下行阶段,但中国仍存在隐忧。PPI仍处于高位,很多人担心它将向CPI转移。但PPI是否向CPI转移,取决于下游产业的市场供求状况。而中国下游产业普遍的供求平衡,甚至是供大于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不存在PPI向CPI转移的问题。中国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下游产业利润收窄,甚至出现亏损。

  第四,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极强的电力消费数据出现大幅下滑,这样的趋势说明经济下滑的趋势不容小视。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增速5月增长11.8%,然后逐月下滑,到了10月则出现负增长,为-0.82%。

  第五,税收增速下降更值得关注。2004年以来,中国税收收入以平均高于30%的速度增长。2008年则出现了剧烈变动。一季度增长35.5%,二季度31.4%,三季度急剧下降到10.5%,其中9月份仅为3.1%。转折来得如此之快,降幅如此之大,确实始料未及。

  投资已经发生两大变化

  面对这样的局面,国务院近期出台了十项刺激经济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覆盖了投资、消费、出口、分配等所有领域。措施之多,力度之强,前所未有。

  那么刺激经济的因素是什么?中国不太可能依靠消费增长来促进经济增长,因为消费受制于国民收入增长及国民收入的分配,而且多年的经济实践显示:消费的变动相当缓慢。净出口更难以依靠。目前全球经济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需必然会萎缩。

  实际上,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仍然是重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在目前国内相当高的储蓄条件下保持高投资,就可以不造成通货膨胀。

  不过,依靠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有30年历史了。我们显然不能重复过去30年的投资格局。这意味着,选择新的投资领域至关重要,不能走过去的老路,需要变化。有两个变化最值得关注。变化之一是投资区域的变化,即从沿海地区转向内地。变化之二是产业转移,民生型投资渐渐取得主导。原先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的投资增长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如北京投资增长率为-0.6%,上海投资增长率为2.2%,非常之低。而广大的中部地区、东三省和西部地区都呈现出了相当好的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是在此次中央政府采取扩大内需措施之前,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投资积极性已经发动时有三点需要强调。第一,投资领域的选择应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重复过去的老路。第二,启动投资需要放开准入管制。应当允许民间资本、外资等各类资本进入传统上由政府垄断的领域。第三,投资项目必须具有商业可持续性,否则会为未来的发展积累不良资产。鉴于大量投资将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各类基础设施的定价机制必须考虑改革,以期为投资创造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环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配合

  讨论了投资的动力之后,钱从哪里来?11月26日,央行再次宣布同时下调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但面对经济下滑趋势,金融机构已有惜贷倾向。这说明单独依靠货币政策和货币信贷手段难以重启经济增长。在经济下滑时,启动投资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配合的模式应该是财政投资引领,信贷资金配套。今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要采取大量的政府投资来带动民间投资。国内外实践表明:“真正有助于结束大萧条的是财政刺激方案,而非货币政策。”

  最后的结论就是,刺激市场需要掌握度。在市场高涨时,正确的做法不是从市场表层上去打击投机,而是从根子上约束负债;相反,在市场下泻时,容易见效的措施就是为企业、居民提供借款的便利。当然,救市措施可能埋下今后过度负债并形成新危机的种子,但只要控制适度并对过度负债保持高度警惕,可以形成利大于弊的结果。

  (本报记者朱紫云根据现场演讲整理,内容未经本人审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