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汉:呼唤商业地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6日 05:30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地标建筑涂色城市信心

  本月上旬,被誉为武汉CBD(中央商务区)标志性建筑的“泛海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开始进入该市环境保护评审公示。一旦通过评审,正式动工后,这座集金融办公、酒店、商业于一体、身长350米的“大个子”将为武汉的天际线画上一道靓丽风景。

  这是一个美好的开端。

  初到武汉的外地人,在商贾云集、货通八方的江城,要想寻找类似泛海大厦的“大块头”,首选高层建筑最集中的“金融一条街”——建设大道。

  在这条街上,集中了IBM、甲骨文、建设银行新世界等国内外500强企业,区域总部首选于此。美、法两国驻汉领事馆也在此“安营扎寨”。然而,企业的汇集并不能掩盖武汉对商业地标建筑的担忧。

  掰开指头算上的“建银大厦”、“瑞通广场”、“国贸大厦”,都已有近十个年头。西北湖旁高耸入云的“民生银行大厦”历经十年依然在建。在旨在打造中部金融中心的建设大道一条街,近年来难现楼宇频频“添丁加口”的盛况。

  集高档写字楼、商业、酒店等于一体,满足诸如世界500强企业高端需求的高档商务中心,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标志,也是吸引顶级外资、外企的重要硬件,更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商业地标性建筑数量上的缺乏,无法形成扎堆效应,导致城市功能无法满足世界企业的目光。汇丰银行拟在汉开设支行,遍寻武汉,难寻与其高端定位一致的商业楼宇。

  今年8月,武汉市委的一次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阮成发直言,武汉虽然商业繁荣,但高档酒店、高档商务中心和购物中心等商业楼严重不足,商业档次和商务功能亟待提升。

  武汉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李军教授认为,城市经济发展呼唤商业地标建筑的诞生,而地标建筑又可以带来城市信心和形象的提升。在与中部其他城市的竞争中,武汉迫切需要更多的集最顶级的写字楼、最顶级的国际品牌酒店和最顶级的购物中心于一体的高档次商业楼宇以“筑巢引凤”,吸引更多企业的驻足。

  地标需要新高度和磁引力

  高端楼宇的诞生,往往首先获得金融企业的青睐,并逐步形成金融和商业中心。

  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岛,仅有57平方公里,但这个东西窄、南北长的小岛,却集中了帝国大厦、联合广场、时代广场、克莱斯勒大厦等几十栋大楼。美国1/3的500强企业总部落户在此,7家大银行中的6家将此作为大本营。

  香港核心区中环,汇聚了汇丰银行大厦、中银大厦、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置地广场、怡和大厦,在这里出入的人群,牵动的却是亚洲乃至世界金融的神经。

  再看内地,本已有地王大厦、招商银行大厦等众多楼宇的深圳,正在建高439米、98层的京基金融文化中心大厦,诞生的新地标将奠定深圳作为华南金融中心的地位;北方沈阳,几年之后将耸起一座89层、高达428米的摩天大厦——沈阳国际金融中心,这座充满着“金融”烙印的“东北第一高楼”或将重新改写东北金融的版图。

  反观武汉,即使在汉口的建设大道和武昌的中南路等商业金融区域,沿街高层楼宇却仍显稀疏。

  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于一丁提出,从资源节约的角度来讲,武汉应该在不牺牲环境的前提下,再提高一点容积率。据他介绍,目前武汉市建设容积率平均约为0.69,而日本东京则达到了1.2-1.3。

  于一丁解释说,如500万方的公共用地,如果容积率提高50%,则意味着原来500万方的建筑可以扩展为750万方,资源节约效果明显。

  这一提议与正在建设“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武汉不谋而合。

  近年,湖北省提出构建全新的武汉金融中心。从长期目标看,要在未来15年至20年内,将武汉建设成为金融机构密集、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创新活跃、金融服务高效、具有强大吸纳功能和辐射功能的金融中心。从中短期目标来看,要聚集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一批具辐射力的金融机构总部。

  但与目标相比,武汉这座山水交融、湖泊密布的大都市如今仍显“朴素”。吸引金融、商业总部落户的高端商务建筑不仅缺少高度,同样缺少能集金融、酒店、购物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高档建筑。

  不少金融、规划行业的专家们称,武汉所缺乏的,不仅是楼宇的高度,更需要具备“商业磁力”的建筑,以逐步形成一个国际化的现代新商圈。

  行政审批亟待绿色通道

  建设商业地标楼宇,离不开政府部门敞开胸怀。

  今年8月召开的武汉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亮出了不少实在的经济发展新思路、新举措。

  武汉市长阮成发提出:政府要鼓励、引导尽量盖高楼,按规划要求可以建高的建筑要鼓励引导尽量建高,树立现代化建筑群落景观;要尽可能控制建筑密度,提高生活环境的舒适度;临街建筑要尽可能退出临街空间。今后对于新建的建筑要按照上述要求严格把关,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得建设。

  此外,武汉市还将研究制定相关激励、引导政策,在中心城区开发更多商务楼;站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角度去规划武汉,做到规划水平全国一流,城市规划50年、100年不落伍。

  在政府鼓励的利好下,武汉商业地标建设近年来不断提速。但也有不少开发商提出,武汉是知音故里,楚人“一诺千金”之地,但“开门招商、关门宰客”现象尚未绝迹,行政效能有待提高,改革发展软环境刻不容缓。

  尽管近年来规划等管理部门已大刀阔斧推进行政审批方式改革,砍掉几十个行政审批事项,但很多开发商仍在抱怨:行政审批环节太多,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手续没几个月下不了地。

  在武汉,开发商会安排专门的“能人”负责“跑”章子。从拍到土地到拿到《施工许可证》,要跑规划、消防、人防、环保、房产、园林等众多部门窗口,盖上三四十个章子。有开发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每个职能部门15天审批完毕计算,盖完这所有的章子,至少需要一年时间。而企业为开发项目申请的贷款,只得把钱存在银行里,还要支付相关利息。

  有关人士呼吁,政府应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办公,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拿出具体措施鼓励地标建设,刺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让城市的天际线越来越靓!

  (记者 江萌 孙滨)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