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口述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0日 01:50  第一财经日报

  

亲历者1: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戴伟中

过去的5年,上海临港新城是如此的辉煌,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几乎是一大批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用口述历史、人本叙事方式,从亲历者口中重寻观众最关心的历史往事。每件事件皆撼动心灵、凝住每段关键时刻。“因事找人,因人找事”,选取历史事件中的亲历者见证人

  上海临港新城新元南路555号,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临港集团”)总部所在地。在这里,笔者见到了临港集团副总裁戴伟中,他是临港新城的建设者和亲历者。

  临港集团作为产业区开发主体,承担了开发建设临港产业区的重要职责,具体负责制定实施产业区发展计划、组织产业区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产业区大市政建设和相关配套,作为产业区的建设和产业的推动者,积极寻求同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最终将临港产业区建成为国际一流的产业园区。

  “当时,刚来的时候,这里是一望无际的青青芦苇,以及一大片滩涂。如今,产业气象万千,勃勃生机。”戴伟中介绍称,临港产业区于2003年筹建,2004年启动,2005年第一个项目开工,首期开发57平方公里,其中装备产业区36平方公里,物流园区21平方公里(含洋山保税港区陆域6平方公里)。

  截至去年末,各类产业项目累计总投资累计已经超过300亿元,装备产业和物流产业发展的结构形态已经基本形成。上半年临港产业区项目招商和建设依然保持了比较强劲的势头。根据今年年初的计划,预计今年新增并开工项目的总投资仍将达到100亿元。

  戴伟中透露,“在临港产业区,一批大型企业正在红火入驻。就在11月,国家级民用航空产业配套基地及大飞机发动机项目正式落户临港产业区。数年之前,我们就开始跟踪该项目,现在终于瓜熟蒂落了。”

  11月5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与上海市签约,按照国家有关民机产业及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的总体要求,围绕民机产业规划布局,以商用航空发动机为先导,在临港产业区建立国家级上海民用航空产业配套基地;同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上海市为主投资60亿元,组建商用航空发动机项目公司,在基地内先启动商用航空发动机项目。该公司作为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配套的商用发动机的研制主体,是实现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动机、取得商业化成功的载体。临港产业区将为商用航空发动机项目公司提供1200亩的项目用地,并提供5平方公里用地建立民航产业配套基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将以航空发动机装试基地为先导,逐步拉动航电、机电、环控及材料等民机配套产业发展并向临港产业区集聚。

  无独有偶,9月19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品牌临港基地落成投产。明年开始,名爵品牌部分产品也将在该基地共线生产,上海汽车平台化生产布局初步完成。临港基地将与仪征基地、南京基地一起成为上汽自主品牌国内三大生产基地,并与上海汽车技术中心安亭基地、南京分院和海外研发中心一起形成上汽完整的自主品牌体系。上汽临港基地的建设,在整体布局上实现了“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全面体现了精益化、敏捷化、柔性化、模块化和高质量这“四化一高”的先进设计理念,并在制造管理、节能环保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准。临港基地初期规划产能15万辆/年。冲压、车身、油漆、总装、发动机等五大车间均是全新建造,生产设备采用国际一流的技术与工艺,并且强调“技术先进、适度超前”的规划理念,为未来发展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国家级民用航空产业配套基地及大飞机发动机项目、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品牌临港基地落成投产,这两大事件共同指向了一个问题:临港产业区的基本定位是怎样的?

  对于临港产业区的基本定位,戴伟中介绍,开发建设临港产业区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提升产业能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作出的战略决策。上海市十一五规划已把临港产业区确定为重点建设的装备产业基地。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约218平方公里,具有“五龙汇聚”的综合区位交通优势。临港集团作为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文)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振兴装备制造业”这一国家战略,充分依托上海在装备制造业已具备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选择具有发展基础、技术优势、市场前景、事关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产业,大力加以推进和支持,实现上海在若干装备制造业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力求打破发达国家在事关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的技术垄断和设备垄断。

  今年,温家宝总理又在调研上海工作时提出,上海要高度重视发展战略性的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及其产业所需要的和装备,有所作为;要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有优势的传统制造业发展,发展壮大船舶、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这些重要的科学论断更加坚定了临港集团发展临港产业区“三体现、三为主、两积极、一致力”的基本方针: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以自主创新为主、以产业集聚为主,积极引进符合临港产业区发展导向的外资项目,积极推进支撑临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业项目,致力于把临港产业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国家级自主创新型装备工业园区。

  戴伟中介绍,“临港产业区重点发展的产业符合国发[2006]8号文的要求,8号文要求我国重点突破的16个装备制造业发展领域,临港产业区的产业项目涉及到8个。汽车整车、船舶关键件、发电及输配电设备、海洋工程设备等自主创新型装备制造基地的发展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1、汽车整车制造基地。上汽集团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整车及发动机基地冲压、车身、油漆、总装、发动机五大车间以及车体分配中心、能源中心等单体已经建成投产,主要生产自主知识产权KV4、KV6系列发动机、自主品牌“荣威550”整车,最终形成30万台各型发动机和22.5万辆整车的生产规模;到2010年形成五个生产平台、30款车型的规模。届时上海形成本地三大汽车整车制造基地(嘉定-上海大众、金桥-上海通用、临港-上海汽车)“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目前,延锋伟士通、延锋江森、联众、幸福等配套企业已经开始集聚。

  2、船舶关键件制造基地。中船三井船用柴油机项目、电气船用曲轴项目、中船重工和瓦锡兰合资的中速柴油机发电机组项目已经投产;中船重件码头已经建成;沪临金属加工配套项目、韩国东和恩泰热交换器项目正在建设中;沃尔沃高速游艇发动机项目、船舶工艺设备配套项目已经开工。

  中船三井船用柴油机项目具备年产170万马力柴油机的能力,主要制造汽缸直径600毫米以上的大功率低速柴油发动机,同时可制造理论上最大的汽缸直径1080毫米的柴油机(现已批量制造世界最大的缸径900毫米的柴油机),满足12000箱集装箱船的主机需要;基地二期已经开工,最终形成年产400万马力的生产规模,是全国最大最先进的船用柴油机生产基地。大型船用半组合式曲轴项目年产160根曲轴(已可生产为缸径900毫米柴油机配套的曲轴),未来可达360根,打破了日本、韩国、捷克、西班牙等少数国家对该领域的高度垄断。这些项目都有力地改变了我国船舶制造“中国壳、外国心”、“船等机、机等轴”的旧局面。明年,船用仪表、舵系等船舶配套项目还将落地。

  3、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生产百万千瓦等级核电主设备、生产百万千瓦等级核电主设备、重型燃气轮机、具有极端(特大、重型、超限)重型装备制造能力的电气重装联合厂房,具有1400吨吊装能力、5000吨泊位条件的电气重件码头已建成投产,年产核岛常规岛设备2.5套;一机床公司核电内堆件项目年内将完工,年产核电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4.5套(全国唯一具有此生产能力的企业);核电起重运输项目将于明年完工,年产核电成套起重运输、重型起重运输等设备4.9万吨;这些装备将为我国实现核电设备的基本国产化奠定基础。今年7月,长21米、最大直径4.4米、重3350吨的60万千瓦核电机组蒸发器已下线并运往秦山核电站,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日本、韩国之后能制造该设备的少数国家之一。

  特高压交流重型输变电设备和直流输电设备项目已经开工,年产包括交流110-1000千伏、±500-8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在内的各类变压器3538万千伏;上海电气、华仪电气两大兆瓦级风电设备项目都即将开工,其中上海电气风电项目年产3兆瓦至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24瓦千瓦,华仪电气风电项目年产1.5兆瓦机组400台,2兆瓦机组15台,2.5兆瓦机组5台。产业区还将引进机电自控仪表等项目,积极争取中外其他领先风电制造项目。高效、节能、大容量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组是当前世界电站制造领域的顶级技术。随着上述项目建成,产业区可成为中国最大的高端发电及相关设备制造基地。

  4、海洋工程设备制造基地。中船集团已开工建设具有世界一流的大型海洋工程与船舶制造专业配套基地,其中专用产业码头两座,年产海洋工程平台4座,海洋工程生活模块或船用生活模块30个(最多可建造50个)。该海洋工程平台属国际第六代海上深水钻井平台(超深水半潜式平台),配有双井架,完全智能化钻井,最大作业水深为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12000米。是我国首座深水特大型装备,代表着钻井平台的世界先进水平。

  实施该项目不仅将大大增强我国总装造船的配套能力,提高造船总量和速度,达到韩国、日本船厂的生产水平;而且今后进一步重点发展具有高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特征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海洋油气装备,将为我国发展新兴的深海油气采掘事业服务,提高我国在全球海洋工程设备制造领域的地位。

  5、工程机械制造基地。该基地目前以港口和物流机械为主,中集集装箱制造及维修、卡尔玛港口机械、科尼(KONE)港口机械、振中桩机等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并将扩建。随着田中激光机械、阿特拉斯空压机、开山空压机、蒂森克虏伯工程机械、希尔博装卸机械、希斯庄明机床、大型煤矿液压支架、履带挖掘机等项目的建成和落地,该基地涵盖的领域将更加丰富。

  在航空产业配套方面,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中航工业集团已与市政府签署协议,在临港产业区设立上海航空配套产业基地,吸引国家航空产业配套项目,发展发动机、航电、机电、航控、新材料和航空物流产业。首批启动项目为航空发动机项目,由中航工业集团为主出资组建中国商用飞机发动机公司,注册资本60亿元。

  此外,还建设了以各类标准厂房为主要内容的临港国际光仪电科技园、分城区都市产业园,大力吸引中小型配套企业进驻,完善相关产业链,为龙头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撑和服务。

  对于接下来的工作,戴伟中称,继续坚持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紧密围绕五大装备制造基地,发挥现有龙头项目的带动效应,做大做强做长产业链,实现从建链、补链到延链的产业功能深度开发。

  亲历者2:上海电气临港重型机械装备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高级经济师

  张庆伟

  装备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被称之为国家的脊梁。中国历史上第一套发电机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第一台2030热轧机、第一台精密磨床,这些中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装备机器都有着同一个品牌:上海电气。

  上海电气临港重型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是实施上海电气集团临港重型装备基地的项目管理公司,成立于2005年7月,注册资本为10亿元。

  2005年7月9日,在东海之滨,上海电气临港重型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临港基地举行开工典礼。高级经济师张庆伟是上海电气临港重型机械装备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从公司成立之初,就一直扎根于此,并目睹其“野蛮的生长”。

  在他的眼中,最初的临港新城,芦花飘白,云海茫茫。如今,已经成为一片国内外资本追逐的热土。

  张庆伟介绍称,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基地初步规划10平方公里,分A、B、C、M四个区域实施建设,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经过对产业和产品的科学筛份、重组和集约,按建设现代制造业的要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产业基地,努力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跻身世界装备列强之林。

  “目前,一些重型机械装备实属世界少有,国内独有。”

  按照电气集团规划的2005年全面准备、2006年全面实施、2007年全面投产的总目标,公司主要承担着电气临港重装备基地的重装备一期(联合厂房、重件码头、综合楼)、曲轴二期、一机床核电扩能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前期报建、建安工程和工艺设备的采购工作。在电气集团的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全力推进下,公司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在短短时间内,重装备一期项目的形象已基本显现,为电气集团进一步实现产业集聚、技术集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和上气集团步伐一致的还有一大批实力派企业。

  船舶配套基地中,由中船三井低速柴油主机、瓦锡兰齐耀中速柴油机、沃尔沃遍达高速游艇发动机项目组成的涵盖低、中、高速的船用柴油机基地已经形成,沪临金属加工配套项目、沪东中华船舶配套基地、韩国东和恩泰热交换器、汉莎福莱克斯等项目构成的船舶二次配套基地规模初显。海洋工程基地中,外高桥造船公司海洋工程项目正式落地,这将是我国首个深水海洋工程设备制造基地。发电及输配电基地中,上海电气临港重型装备基地核电设备、重型燃气轮机项目都已经投产,核电起重设备项目、特大型变压器项目开工建设,上海电气、华仪电气兆瓦级风电发电机组项目先后落地。汽车及零部件基地中,上海汽车自主品牌发动机及整车已经投产下线,幸福、合力、申冈等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向临港集聚的态势已经显现。工程和物流设备基地中,卡尔玛港机二期、振中桩机项目开工建设,科尼公司港机项目正式投产。

  笔者观察

  1514年,葡萄牙人出现在东南海岸附近的海面,中国人首次开始了同西方的直接交往。继葡萄牙人之后是荷兰人和英国人,他们由海路到达中国。

  黄仁字以“大历史”(macro-history)史观在国际史学界自成一家之言,广受海内外瞩目。他在代表作之一《中国大历史》之中谈及,“在与明清交际几乎同时代的西欧,资本主义运动正蓬勃地发展起来,现代金融、保险、工会已经出现在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市。航海家的帆船跨越大洋大海,将西欧国家的旗帜插遍了所有的大陆。他们对技术的重视空前提高,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被严格地贯彻落实。欧洲一跃由黑暗的中世纪走向了一个开放光明的时代。”

  而就在欧洲的资本主义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之时,万里之遥的东方,满清官员的几案上,仍然摆放着农耕文明的古老著作。

  一条奔腾的河流奔向两条迥异的分支,当它们多年之后再度汇合,西方的海洋文明与东方的农耕文明发生激烈的碰撞。

  港口经济的发展便是西方的海洋文明寻求自由贸易的演化过程。从发达国家及地区看,临港经济最初模式源于自由港贸易,以经营商业和贸易为主。1547年意大利西北部热那亚湾的里南那港,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由港。17世纪以后,一些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和航海业发达的欧洲国家,为了扩大对外贸易,陆续把一些著名港口城市辟为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如德国的汉堡、法国的敦刻尔克、丹麦的哥本哈根、新加坡等。到20世纪50年代,临港经济在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以出口加工区为主要形式。到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和贸易相互依赖,港口不仅是运输枢纽而且成为全球化大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放眼世界,目前发达国家积极探索按港口“地主型”管理模式来运作,成为当今港口发展的既定方向,如美国纽约港、巴尔的摩港、荷兰鹿特丹港、德国汉堡港和法国马赛港。

  在经济持续发展的“金砖四国”之中,中国崛起是当代世界的经济奇迹之一。在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之中,港口经济不仅仅是运输枢纽而且成为全球化大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特点是: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强有力的基地。临港新城日益作为独立的主体、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规划建设临港新城,是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在充分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上海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系上海未来经济区域重心转移和产业分布战略性重组的重要环节,临港新城发展的成功是关系上海能不能抓住机遇,实现突破的关键。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经济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我国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诸多挑战。临港新城作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中,进一步坚定信心,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毫不动摇地推进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围绕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滨海新城”的目标,遵循“港为城用、城以港兴”的城市发展理念,精心打造体现“新城市、新产业、新生活”的魅力新城。

  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的大前研一,是少数获得国际声誉的东方管理大师。他是关注到中国崛起的先知,在他之后,世界果如其所言,日益体会到中国崛起的力量。

  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经营和现代技术进步的迅猛发展、集装箱运输船舶的大型化以及国际班轮公司向全球承运人和全球性联盟的转化,上海临港新城在国际经贸和综合物流中的战略意义和枢纽地位日益增强。


叶国靖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