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告别“要市场,不要牧场”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0日 00:13  中国经济时报

  ■新观察■薛娟

   过去10年,中国乳业取得了惊人成长。从1998年到2007年,中国人均牛奶消耗量从5.3公斤提升至27.9公斤,奶制品工业生产总值也从120亿元增至1300亿元。

   但是,高速发展的中国乳业,却在2008年9月遭遇行业性重创,三聚氰胺事件让消费者多年来对中国乳品企业建立的信任基础轰然倒塌。

   据一位乳业元老推测,虽然目前市场在渐渐恢复,但是乳业发展速度已骤然回落到2007年以前的水平,明年初也未必能恢复到2008年初的水平。

   “乳业的井喷没有带来乳品质量的快速发展,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真正高质量的原料奶,缺乏优质的奶源基地。”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一语中的。

   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只有不到10%的牛奶来自牧场,剩下的90%以上都来自奶农。这种以“小而散”的奶农为主体的奶牛养殖业造成了中国乳业“先天不足”——小规模分户饲养方式落后,奶牛良种化程度低,饲料研发不足,饲养管理水平低,奶牛生活环境、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优质牛奶生产的需要。

   另一方面,“过去10年内,蒙牛、伊利等乳制品企业在奶源建设上的投入最多在3亿元左右,而在营销和生产基地上的投入,两家企业均达到了百亿元以上。”王丁棉透露。

   正是这种“要市场,不要牧场”的快速发展模式,直接造成了中国奶源发展速度与企业扩张速度明显失衡——原料奶资源紧张,乳品企业争抢奶源。一些个体奶站受利益驱动,掺假、造假时有发生,甚至愈演愈烈。

   于是,三聚氰胺事件使得原本隐藏的“散奶冰山”终于浮出水面,显而易见,乳业的真正危机正表现为原料奶的质量危机。

   “乳业要突围,必须从源头抓起,高度重视奶源基地建设。这需要打一场‘持久战’,短时间快速的市场策略虽然能推动乳业迅速做大,但不能做强,不能带来乳业的‘长治久安’。”王丁棉表示。

   如今,在遭遇重创之后,中国各大乳品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各自不同的“奶源革命”之路。据悉,伊利、蒙牛和光明乳业三巨头都针对奶源问题采取了“不计成本的解决方案”,除了都配置三聚氰胺检测仪器之外,伊利和蒙牛在奶站采取了“人盯人、人盯站、人盯车”的管理方式,光明则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奶源革命”范围,拒收散奶,推行集中饲养、规模饲养、科学饲养,同时扩大了奶牛“身份证”管理范围。

   “我国很多地方一直提倡养牛‘千家万户总动员’,宣传‘家有三头牛,一起奔小康’,但实际上这样安全风险太大了,企业无法时时刻刻全面监测到散户奶牛养殖是否规范,当然也就无法真正确保散户生奶质量。”光明乳业副总裁张华富表示,发达国家已经是“规模化养殖,机械化挤奶”,我国乳业上游发展与其相比显然有很大差距,但发展方向肯定是要和国际接轨的。  

   谈到规模化养殖,内蒙古源真奥格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元真认为,要获得好奶源,适度规模牧场养殖最成功。他解释说,首先,适度规模牧场养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其次,适度规模牧场养殖有利于实现标准化、机械化、网络化,保证原奶产品质量;另外,适度规模牧场养殖有利于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这种适度规模养殖不仅增加了原奶产品市场竞争力,也体现了牛奶生产者和消费者多方需求。”李元真表示,源真奥格今后会在有机奶牛养殖条件优越的区域,有效地拓展有机奶源基地规模。

   在品尝了片面扩张“苦果”之后,中国乳品企业都在寻求更为理性发展模式。“加强奶源建设是国内乳业振兴的重要一环,虽然它需要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资源的投入,虽然是一场持久战,但我们必须直面相对,因为我们别无选择。”王丁棉表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