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台州现象的文化种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0日 00:06  中国经济时报

  ■解读台州现象之十■本报台州报道组

   这里没有国家的特殊政策和投资,草根经济却能生生不息;这里交通闭塞、资源贫乏,却比一些禀赋好的地方发展得更快更好。目前,台州有国家级医化基地、工业缝纫机生产基地、汽车摩托车及配件生产基地、塑料模具基地、水泵基地、水暖阀门基地、船舶制造基地等。台州“青藤经济”不仅在本地根深叶茂,而且不断扩张、蔓延,从省内到国内各大中城市,从国内再到国外。台州“青藤经济”蔓延至各地的企业年产值已经相当于复制了一个台州。

   温州人喜欢把当代温商的文化追溯到信奉实用主义的“永嘉学派”;义乌人喜欢回顾自己祖先艰苦创业的“拨浪鼓”精神。台州人则把当地剽悍淳朴的民风当做主流文化加以宣示,叫做台州人的“硬气”。

   而这独特的台州文化孕育出的种子,最终演变为令人瞠目的“台州现象”,并成为其背后最深厚的文化底蕴。

  山与海的碰撞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独特的台州地形酝酿着独特的台州文化。山的“硬气”、海的“灵气”在这里发生了碰撞,进而迸发出绚烂的火花。

   台州“硬气”的标签来源于鲁迅。在悼念“左联”五烈士《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鲁迅说柔石“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看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山的文化,养成了台州人不等不靠、独立自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硬气”——白手起家、门前开店、屋后办厂、起早摸黑、长途贩运、不怕挫折、屡败屡战。

   而与海为伴,台州人又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渔民海上作业,出没于汹涌波涛之间,生命安全系于千钧一发,这使得台州人,不仅有较强的商品意识,也具有较强的冒险、闯荡精神,富有进取性、开拓性。

   与此同时,在台州南部的温黄平原上,水网交织,又让台州多了一些水的灵性。

   山的“硬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交融,使台州文化不仅包含了独立自主、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硬气”,而且拥有敢冒风险、勇于开拓、机灵应变、善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能力。

   正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别人还在等待国家投入及优惠政策时,台州人就已经迈开自己的双脚,不等不靠投向市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行者。他们秉承“行行出状元,不分雅俗贵贱,七十二行,样样能赚钱”的信念,做豆腐、卖眼镜、弹棉花、补鞋子、做保姆、卖糖、运石沙,还有木匠、石匠、铁匠、泥水匠、油漆匠……成千上万的劳务大军涌向全国各地,凭一身胆魄,持一手绝活,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干别人不愿干的活,赚别人瞧不起的小钱。

   靠着“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走四方的精神,从上世纪80年代初70万劳务大军闯世界,到如今100多万台州人遍布神州,他们没有过多深思熟虑的计划,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或许还带有少许盲目,却百折不挠地寻找着各种各样的市场机会。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台州人。

   与此同时,在台州相对封闭环境下生成的隐晦文化,又形成了台州人注重名声气节,淡于功名,默默奉献,不善张扬的性格特征。这使台州人少吃了许多苦,回避了许多政治风险,为经济的发展腾挪出了巨大空间。

   改革开放初期,台州人创造性地把个体私营和股份两者融合在一起,搞起了“联户”、“股份合作”、“合伙”等产权形式,对外一律挂“集体”牌子,这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和别人做生意,而不会被指责为搞“资本主义”;而当全国各地为姓“社”姓“资”争论不休时,台州人又以隐晦含糊的“股份合作制”绕过了姓“社”姓“资”的大争论。戴着“股份合作”括号集体这顶红帽子,静悄悄地快速发展,后来居上,使新台商们有了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平台,实现了独立的劳动力产权、自由择业权、财产权和投资权。

   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这就是台州的人文精神。

  新“台商”凭什么

   在台州有个“70后企业家俱乐部”,被看作是新一代“台商”崛起的象征,他们有的是子(女)承父业,也有的是独立创业,外界对他们的评价是更有高等教育的背景,更有探索创新的潜力。然而在这里采访,记者听到更多的是二代“台商”对一代“台商”的崇敬。

   “70后企业家俱乐部”的轮值秘书长、玉宏房地产集团董事长周洪丽生于1978年,说起父辈的创业精神,她这样评价:老一代成长于时代的夹缝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培育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迄今仍在秉持。这一点,新一代“台商”因为环境的大大改善而难以坚持,有时候早上多睡一会儿也觉得无所谓,遇到困难也可能更容易放弃。

   不过新一代“台商”面对老一辈的谦虚,并不能掩盖他们血脉深处沿袭的“台商”气质。

   “台商”有的不仅是吃苦耐劳,更有“无中生有”的创造力。台州没有什么矿产资源,却提供着相当于全国四分之一的银资源;玉环县没有木材资源,但家具业却发展得红红火火;改革开放前好多台州人都没见过汽车,现在却在自己造汽车。“联户企业”、“股份合作”、“国有民营”、“民办交通”,都是原汁原味的台州创造。目前台州吉利的各类轿车、星星的冷柜、永高的塑料管材、德仁的装饰板、华海的抗艾滋病药、苏泊尔的高压锅、飞跃的工业缝纫机等许多产品和产业也都是“台商”们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

   “台商”与市场有着一种奇异的情缘,造就了他们“无孔不入”的市场嗅觉,他们常常能够捕捉到一般人难于发现的商机。

   目前台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兴起就肇始于一个商机的发现。1984年,玉环县机电厂副厂长陈必建得悉,东欧出口中国的汽车零部件数量急剧下降,而当时国内拥有70万辆各类从东欧进口的轿车,潜在的维修配件需求量非常大。他们认准这是个巨大的商机,于是自筹资金买回来达契亚、拉达、波罗乃兹等牌号的4辆东欧产轿车,大拆大解,一个个部件、零件都进行精细测量,然后设计、仿制。经过无数次试验、失败之后,终于成功地造出了合格的零部件产品。在以后的4年间该厂先后开发出各种东欧轿车和苏联产伏尔加轿车的零配件,共1000多个品种,销往全国除西藏、台湾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市,成为当时全国东欧、前苏联轿车零配件品种最齐全、销量最大、销售网最完善的专业厂家。这个厂逐步发展,成为后来玉环县和台州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的一颗种子,为这个产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台州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早已超越仿制的阶段,不但与国内外大汽车厂家联手,生产一流的汽车配件,还能自己生产整车,销往全球市场。

   有经济学家曾把浙江一代的民营经济称作“小狗经济”,意思是小狗虽小,但团结起来也能咬死“大斑马”。可能台州人嫌这个名字不好听,于是一个“青藤经济”的名号应运而生。

   这是一种发端于“草根”的经济形态。它继承了草根经济的优越性,又扬弃了草根经济的劣根性,既有很强的生命力,又有很强的扩张力。而这种经济形态正源于台州商人朴素的合作意识,从“打硬股”到“股份合作制”、“台州街”,再到“农业合作社”、“产业集群”、“上海台州科技园”、“和谐企业”,这种朴素的意识不断理性化、成熟化,逐渐成为新“台商”的核心理念。他们除了进行合资办厂、合作经营、抱团发展等直接的资本联合和资源共享,还通过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分工协作建立起各种各样的生产配套关系。台州的部分主导行业已逐步形成由若干大企业领军、众多中小企业配套的轮轴式产业群的发展模式,相关行业之间的协作支持能力也越来越突出。以低价著称的吉利汽车,其成本优势正是建立在强大的配套体系之上。在吉利的周围,衍生出儿子、孙子、重孙子……枝枝杈杈的树状配套体系,这些配套企业许多都是伴随着吉利长大的,对吉利极其“忠诚”,能够以最低的价格,最佳的速度向吉利提供各种所需的零部件,使吉利实现了媲美丰田的“零库存”、“零资本占用”的正现金流运作模式。

  寻找新的文化动力

   与东北人的外向、四川人的健谈、广东人的灵活相比,台州人,特别是台州的企业家,即所谓“新台商”们,则显得更加深沉,十分张扬的不多见。特别是中型企业的老板,一般都很不“起眼”,简直让人看不出是老板。这与北京、上海那样的大城市的特有的“中产阶级”以及十分明显的“中产阶级”气质、“中产阶级”文化形成对照。台州等地的富裕人口比例已经很高,甚至丝毫不比大都会差,但台州这样的富裕地方显然远未形成大都会中常见的那种“中产阶级”文化氛围。与大城市相比,台州绝对是个朴素的地方。也许,这种沉稳理性的文化气质正是台州经济持续发展,台州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

   然而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台州的山海文化在创造了巨大奇迹的同时,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局限性。

   台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金先龙对记者说,台州很奇怪,它有海洋文化乐于协作的精神,但同时具有的“硬气”却让它又有“宁当鸡头不作凤尾”的狭隘,而这也曾让台州错失多个发展良机。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人看上了台州的深水良港“大麦屿”,想谈投资搞建设,可许多台州人的“硬气”占了上风,“我们的地盘凭什么让给别人?”结果当时台州自己也没有钱建,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甚至台州人的“不张扬”某种程度上也在带来麻烦。台州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集团公司对创新的投入大部分已经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但中小型企业,特别是1000万元到5000万元产值的企业,他们的创新投入却不多。在街上开宝马奔驰轿车的大都是这样产值的老总,而真正的大老板日常生活中开的却都是中档车,重要场合才换好车。

   有台州人分析了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根源。中小企业小富即安的思想占据了一定地位。现有的财富已成了一些企业家身上创新的包袱。因此,在行为上就造成了一些民营企业家既不张扬又张扬的矛盾。说新“台商”不张扬,那是指宣传报道一些中小企业的时候,他们怕树大招风,怕张扬以后税务部门、慈善机构找上门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什么也不说,闷声发大财。而在个人的消费上有些人是很张扬的,这也解释了台州街上开奔驰宝马的中小老板特别多的原因。

   新的历史时期,台州需要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台州如何完善提升人文精神?

   2007年10月26日,台州市委书记张鸿铭在全市创业创新大会上指出:以完善、提升台州人文精神为基础,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

   一场新文化运动在台州发端,重新提炼台州人文精神的过程实际上也成为一个深刻认识台州人缺陷的过程,一个再次解放思想的过程,一个扬弃的过程。

   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和气”再次被人们发现。天台山,台州境内的名山,台州因之得名。我国第一个有自己特色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即诞生在此。其最为突出的是将佛教、儒教、道教思想融合升华,达到最高的统一。其间表现出的和合之气给了台州人新的启迪。

   台州人认识到,时代需要合作,需要和气,但也不能丢掉自己的硬气。要从敢冒险向善冒险转变,从有硬气向善合作转变,从善创造向善创新转变,从不张扬向善张扬转变。敢冒险是善创造的基础,有硬气为善创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善创造是台州人文精神的核心,不张扬为善创造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山的硬气、海的大气、和合文化的和气,正支撑起新台州的文化基础。(本报台州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 张剑荆 柴国荣 夏金彪 徐伟 张帆 邹建锋 汪海宝 实习生 叶瑜 本文执笔 张帆)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