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投资保增长不如减税促内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4日 19:56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 没有人怀疑,至少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压倒一切的主题是“保增长”。为此,大家都欢迎国务院11月9日提出的4万亿投资扩内需计划,期待内需能明显拉动,投资者也需要更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从经济效率和市场转型要求看,我们更看重大规模减税可能带来的刺激内需效应。

  在减税这个敏感问题上,决策层权衡再三,出台的措施仍显零散,想必涉及利益博弈十分复杂。国务院十大经济刺激计划中,只有一条涉及税收问题,且相对数额偏小,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可减轻的企业负担不过1200亿元。11月12日,中央批准提高3800种产品出口退税率,减免部分钢铁等产品出口关税,这自然利好出口企业。但与多数人相关的提高个税起征点,涉及多数企业的营业税、所得税率调整,还是没有下文,而且,很可能就没人再提了。

  财税部门种种欲言又止的表态称,进行更大规模减税的最大担忧,是政府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减税可能使财政入不敷出。特别是在经济增速放缓、出口退税率有所提高的情况下,今年7月~10月,中央、地方财税收入同比增速明显下降,9月份全国财政同比仅增3.1%,10月份同比竟然下降0.3%,为近年来所罕见。而近期政府部门紧锣密鼓竞相推出各项投资计划,动辄数百上千亿元,即使这些钱不都来自财政,也势必增加财税部门在减税问题上的叫停话语权。

  但一些迹象表明,可供财政部门支配的钱还是太多,随时可能因管理不善而“跑冒滴漏”。比如,近期财政部在调整2009年预算时强调,考虑到明年财政收支形势紧张,今年如有超收,原则上转入明年预算使用。财政部同时重申,距年底不足两月,要防止突击花钱,严控“人、车、会和网络、招待”等支出增长,坚决制止各种铺张浪费。

  这些听起来正确的要求,是不是有点耐人寻味的黑色幽默?如果财政部门焦头烂额管不好日益庞大的财税收入,还不如主动减压,让利还权于民,顺势推行更大规模减税计划,少收入一些,也少支出一些,让企业和个人自主管理原本属于自己的钱。

  我们当然不反对投资拉动内需的刺激计划,结合中国国情,也理解适当增加财政投入、弥补资金缺口的必要性,但这不是必须以停止大规模减税为代价。中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关键时期,如果以“保增长”之名,再度强化政府税收和财政支出权力,那就不是值得投资者高兴的事,甚至可视为30年经济改革与体制变化的某种摇摆和退步。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是,持续多年的财政大收大支格局,也让各级政府部门机构与人员精简进展缓慢,行政费用占财政开支比重难以下降,绝对数额惊人。今年以来,面对企业裁员减薪,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依然按计划扩大且几无减薪失业之忧的公务员队伍,再度成为最受青睐的职业首选。这或可视为阻碍发展的一大隐忧,因为愿意主动投身市场,自主创业、就业者动力不足,长此以往,必然遏制中国市场经济的持续活力。

  中国已经确认下一步改革方向,就是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增加企业竞争力和个人自主性。那么政府支配的社会财富,提供的就业机会,都要逐步缩小,而不是反向扩大。今年1~10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虽有回落,仍高达22.6%,表明取之于民还是偏多。即使财政收入大量用之于民,惯性使然的成本失控和管理漏洞,都会导致其边际效率趋低。

  既然投资拉动内需保增长,并不那么可靠,在多管齐下再寻它途时,大规模减税计划就应予以足够重视。比如增加居民收入刺激内需,不能仅靠财政补贴中低收入者,何况现行2000元个税起征点,将许多大中城市中低收入者也划入了纳税范围。今年1~9月,全国个税征收同比增长21.7%,仍远快于同期GDP和居民收入增幅,表明大幅提高个税起征点,还有很大余地,再不迅速提上议事日程,可能错失公众信心提振的最后机会。

  涉及企业的全面减税计划,特别是所得税和营业税的税率下调,是更直接有效的保增长举措。今年1~9月,国内企业增值税同比增21.4%,消费税增17.4%,营业税增19.2%,企业所得税增31.8%,这与同期多数企业盈利锐减、大批企业亏损倒闭,形成刺目对比。即将推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也是看似有利于企业,却可能在不利经济形势下抑制消费需求,反过来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

  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政府部门“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的扩大内需举措,或可制止经济增速下滑,却难根除阻碍增长的瓶颈。政府投资拉动,特别是财政主导下的大型基建项目投资,很容易如烈火烹油般,在各利益相关者的推动下竞相攀比,从而挤占更紧迫的民生需求,诱发“GDP崇拜”抬头,一夜之间重回粗放增长、重复建设和权力寻租等老路。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