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成金融危机避风港 跨国公司欲加大在华投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1日 23:41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刘慧

  专家建议中国公司要培育自主品牌,同时创造条件与跨国公司进行产业整合

  金融海啸之下,中国俨然成为外资良好的避风港;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跨国公司也暗自酝酿下一步在华发展战略。

  近日,3M、佳能、霍尼韦尔、杜邦、西门子等多家跨国公司高管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中国仍然是投资热土,公司不会因此改变在华投资计划,甚至可能加大在华投资,并考虑与国内企业加强合作。

  这些企业大多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进驻中国的跨国公司,上世纪90年代是他们在中国真正起步和发展的阶段。

  “3M在中国没有裁员,明年还计划招聘1000多名员工。”3M中国有限公司公共事业部张黎华告诉记者。而公司总经理胡奋乐观地表示,临近第四季度,3M中国有限公司的销售额超过20%以上,受金融危机整体影响不算太大。未来几年,3M将进一步深化“中国创造”的本土化发展战略,可能到中西部地区投资。

  “杜邦公司支持中国所明确的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我们将继续提供在环保、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的技术、工艺及解决方案,计划到2010年在华总投资增至12亿美元。”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日前举行的2008跨国企业高层(长沙)论坛上,当记者问到金融危机是否会对公司在华投资战略产生影响时,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松、霍尼韦尔中国副总裁孙丹、西门子中国副总裁梁毅强等纷纷表示:依然看好中国市场。

  黄松告诉记者,中国每年给佳能带来30%销售额增长率的市场,这在全球是绝无仅有。

  孙丹表示,霍尼韦尔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已经有了立足二线城市的计划,对中西部地区也很重视。公司有50%的产品和节能有关,希望能把节能系统带入中国,和国内企业有很多合作机会。

  梁毅强告诉记者,西门子未来几年在中国增加投资100亿元的计划不会改变,中国业务一直发展得比较稳健,今年甚至还有所增加。目前公司已经和国内企业,如湖南株洲电力机车厂展开合作,希望今后在其他地区有更多的合作伙伴。

  相较外资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态势,本土跨国公司则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据刚公布的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企业没有一家进入世界前100家非金融性质的跨国企业行列;在前100家发展中国家非金融性质企业的排行中,也只有中信集团一家跻身10强,另有8家上榜。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加快培育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并引导跨国企业和中国企业进行产业整合。

  如何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呢?联想、华旗资讯、研祥集团等中国企业,用实践证明了自主品牌、技术创新和成功利用全球市场的重要性。

  联想在三年前收购IBM的PC电脑部门以后,联想只控股47%,IBM17%,其他很多是外资股。它的销售额在大中华区占38%,62%来自全球。

  在高新科技市场上,除了华为、中兴等“第一梯队”,又出现像研祥集团等“第二梯队”的身影。

  “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产品以EVOC自主品牌出口,拒绝在跨国供应链中充当OEM的角色。”研祥集团副总裁孙伟对记者说,“我们不仅制造产品,还要创造品牌。”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