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制造业转型的动力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 03:23  中国经济周刊

  傅勇

  最近有报道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有望在明年超过美国,结束美国一百多年来在全球制造业保持的支配地位,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然而,这则消息在国内并未引起应有的提振效应。当前中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严峻的寒冬,不少出口企业濒临破产。在此背景下,加速中国经济转型的呼声又起。相关部门已经增调了中小企业信贷额度,并调整了出口退税,但显然还不够。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来已久,且意义重大,但至今却仍任重道远。其中原因何在?中国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可能是原因之一。中国低成本的劳动力意味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从微观企业的角度,资本回报率下降是推进技术进步的关键动力,而正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十分甚至“过于”丰富,使得资本回报率一直没有出现发达国家所经历的下降过程。这也就解释了为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此之难。

  由此而来的一个推论是,经济增长方式的真正转变只有在劳动力资源开始变得稀缺时才能实现。勿庸置疑,即将到来的人口结构的转变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深刻影响。现在不少学者认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或将帮助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因为,当廉价劳动力优势消耗殆尽时,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其他的增长源泉,尤其是技术进步来推动。

  前不久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认为,中国制造业要过15年到20年的时间才能具有转型的条件。因为,只有当中国发展到剩余劳动人口得到充分吸收,同时制造业工资上升到世界水平的这样一个阶段,那时,中国将势必把重点转移到创新创造方面上来,在产品附加值、服务业以及知识创造方面大显身手。国内也有专家认为,在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向短缺)到来之前,中国可以不需要依赖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而在此之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真正变得可能。

  应该说,刘易斯拐点目前在中国已初露端倪。财政对三农的补贴,以及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保留工资,即进城工作的收入必须高于这个收入才行。

  人口结构转变之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是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逆转的压力,但这是否会逼死企业,而不是促进企业顺利转型?在当前情况下,恐怕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前者。道理很简单,以中国制造业当前所处的分工位置,消化成本提升的空间十分有限,一定幅度的劳动力价格上升对很多产业来说就可能是致命的。

  人口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型之间的关键点在于,技术进步能够同步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在人口结构转变之后,中国的劳动力是贵了,但变贵了的劳动力要能被世界市场认可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劳动生产力。这正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瓶颈。

  加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提升劳动生产力必然的一步,人力资本形成需要一个周期,这正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坐等人口转变催生技术进步可能过于乐观了。设想一下,假如中国青壮年劳动力突然减少了1亿,中国制造业就能够很快顺利转型吗?这大抵是不可能的。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在城市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广大农村地区的情况仍不容乐观,很多青少年所接受的教育仅限于中学阶段。基础教育的普及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提供了强大支持,但可能无法支撑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转型。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随着若干次体制改革而出现跳跃式发展,但既有的改革动能已几乎释放殆尽。在金融等部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将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这也需要一系列积极的举措。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