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网络读书受追捧 7年增长近18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 03:23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实习记者 王瀛/北京报道

  张先生是一家外企白领,闲暇时,他每天面对着电脑,“轻点鼠标”在网上寻找一些现今流行、自己有兴趣的电子书来阅读。“我已经有两年没有去过书店了。”张先生告诉记者。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小说、手机报、电子书……这一系列概念近几年将数字出版带动的风生水起。像张先生这样将传统的纸质图书束之高阁的人,其实并不是时下的特例。

  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行了机构调整,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同时新设立的除出版产业发展司、综合业务司外,还有科技与数字出版司。这标志着数字出版开始正式与传统出版业齐头并进,数字出版业的“狼”似乎真的来了。

  数字出版业发展脚步加快

  2008年10月10日,在北京丰台宾馆举行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人山人海。来自各地的出版商们带着精美的“新书架”,与来往的订货商热切攀谈。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的订货会是针对业内一些出版商与客户,尚属小型,其中主要是民营出版商,包括开维文化、磨铁文化、共和联动等多家公司。

  对于以畅销小说出版为主、包装畅销网络小说作家闻名的磨铁文化,该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他们包装的作家主要是时下流行的网络小说作家。今年他们发行的图书中,大部分都是网络小说。

  其出版的《明朝那些事》、《鬼吹灯》等当红畅销书,为其创下了不菲销量。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作品最初是在读书网站上以“VIP”的形式供人阅读的,简单说就是读者免费看开头,再往下看就得付费用。等连载到文章快完结时,由该作者签约的网站负责联系图书出版商,再进行图书出版。网站的“中介”费用从作者按事先所签合同百分比扣取。而一本书的利润其实是由图书网站、作者和出版商共同分得的。

  数字出版业发展已有10余年,可是它的概念至今没有公认定义。有专家将其简要特征概括为三点:具有数字技术记录、储存、呈现、检索、传播、交易的特点;具有在网络上运营,实现即时互动、在线搜索等功能,具有创造、合作和分享的特性;能够满足大规模定制这一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200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在发布的“2008年文化蓝皮书”中指出,我国数字出版潜在市场巨大。未来5年,将有超过30%的手机用户通过手机阅读电子书和数字报,由图书馆等机构用户采购的电子书、数字报的销售规模将达到10亿元,由网民和手机用户带动的电子书、数字报内容销售及广告收入将达到50亿元。

  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的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整体规模从2000年的15.9亿元人民币,发展到2006年的200亿元人民币;到了2007年,其市场整体规模更飙升至300亿元人民币,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近18倍。更有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网络出版的销售额将占到出版产业的50%;2030年,90%的图书都将出版网络版本。

  数字出版遭遇成长烦恼

  数字出版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在出版业中不可忽视,但是传统出版业是否在这场新技术的冲击下就此“渐渐消失”呢?为此,《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庆国。据悉,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拥有全国1484家书店门市的“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是“全球唯一一家从事中文图书市场零售数据连续跟踪服务的专业机构”。

  孙庆国告诉记者,小说阅读网这种模式从数据库的建立到网站,最大的失败是没有考虑原创者的利益,想到的只是怎样让所有人都看到网站上的内容,并没有想到原创者。现在互联网最大的侵害就是对原创性的保护,所有的互联网都是免费,包括大量使用的信息和个人隐私的东西。“可以说,互联网是原创者的天敌,是一场灾难。”孙庆国表示,任意和方便的民主贸易,不保护少数创作者的利益。

  孙庆国告诉记者,目前我国针对数字出版业中,所有产品和创造者的法律法规尚不明确,我国数字出版市场虽已取得巨大的进步,但中国整体的数字出版产业还受到现有的技术条件、阅读习惯和版权等问题的制约。

  最为突出的版权问题。数字出版领域的版权纠纷由来已久,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2007年,“七位知名作家状告书生”和“400位学者状告超星盗版”一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数字出版市场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在数字版权、以及互联网版权方面的权益。如何妥善处理这个问题,成为数字出版行业良性发展的关键点。

  记者了解到,我国对于网络出版的法律法规迄今为止只有两部,一部是新闻出版总署在2000年颁布的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另一部是2002年新闻出版署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共同制定了《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两部法律对于发展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来说,可谓“年代久远”。

  此外,制作电子出版物的技术到目前也没有完全定型。因此,电子出版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格式,数字出版机构难于开发通用格式的数字图书,这也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传统出版仍是“主角”

  孙庆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我国的图书市场还是一个二元结构市场,一是由政府管制下的计划供应,二是市场化的自由选购。计划供应主要指中小学生的教辅课本等,占据整个中国市场接近50%,另一半是读者自由选购,而自由选购的数字一直是保持增长的。近几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一直保持着正增长趋势,2007年图书零售情况同比去年上涨了10.41% ,2008年只上半年就同比2007年上涨了6.26%。

  “对于出版产业而言,虽然数字技术发展迅速,网络的快速普及,但并不是简单地宣告印刷时代的终结、数字时代的开启,是伴随着一个相当长的纸质与电子、印刷与数字共生的过渡时期。而传统出版业的主导地位未来20年不会变。”孙庆国说。

  据了解,由于技术发展在前,关于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产业链上包括作者、出版单位等都了解较少,作者和发行单位之间缺乏授权的畅通平台,缺乏法律的有效保护和畅通的版权授权途径,使得初期培育了市场的技术支持地位尴尬。某种程度上,这也制约了数字出版这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也由于数字出版物需要通过网络下载和电子阅读器才能够进行阅读,容易导致阅读疲劳,也缺少纸质载体本身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愉悦。

  同时,由于信息化的便利,写书的人越来越多,出书的门槛也越来越低,所以书的品种增多总规模增加,但单本获利变少了。一些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市场法则。不但产品好,专业化取向好,营销对路,还要从推广,内部经营管理、渠道控制,降低成本等等全方位做到。是要综合的东西,才能有效益。

  “同质化竞争,目前也是所有出版社面临的难题。”孙庆国告诉记者,由于产品堆积,所有出版社都要做大,同质化竞争是这个产业最大的竞争,都是一样的产品,这是个难以摆脱的必然现象。

  孙国庆告诉记者,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核心都是内容创造,是鼓励保护创造者。传统出版借助新技术壮大发展自身与数字出版业是长期共存的。

  “而纸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孙国庆说,这就像电脑绘图技术在今天已经远远精确于手工绘图,但是在工地上我们却从来没有看到过电脑一样。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