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松兴
两岸经贸关系在“海协”与“海基”两会签署协议正式实现大三通之后,已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但要真正落实两岸经贸合作,除了人、物与邮件都能畅行之外,还需关注和实现资金的流动。两岸金融业作为资金流动的中介者,其合作日显其必要性与迫切性,故而,此次两岸的金融座谈会广泛探讨了展开金融合作及签署金融谅解备忘录等议题,这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从台湾方面的直接需求而言,估计至少有数万台商在大陆经营企业,加上台干、台眷则可能有数十万之众,另外还有一些不定期的商务及非商务旅客。无论是公司或是个人,他们在人民币与新台币之间的换汇都十分活跃,但目前的清算业务主要是通过跨国银行而为之,成本偏高且十分不便。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台湾目前经济陷入低迷,因此十分期盼大陆的资金协助,这可以通过入股台湾的银行和保险业及开放QDII投资台湾市场等措施来实现。此外,开放银联在台湾签卡,也可以帮助大陆观光客在台湾消费。
上述需求主要是由于台湾经济与金融不振所致,并不会一直存在。
从大陆方面而言,除了大陆的银行不应缺席台湾市场之外,在对公司的信贷业务上,除了对台商融资外,未来陆资企业购并或与台湾企业合资的机会业已显见。特别是,一旦开放QDII业务进入台湾市场,大陆金融机构就更有必要深入了解台湾市场。在个人业务上,由于两岸实质上的民间交往已经十分密切,加上不少台湾民众希望拥有人民币资产,因此,就中长期而言,商机可期。
目前,两岸在经贸、金融等方面展开进一步合作的机会来之不易,双方都应当加以把握。具体而言,两岸金融合作可朝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可望立即见到成效的措施
1.尽快签署两岸金融监理备忘录,奠定金融合作的法理基础。
2.尽速建立人民币与新台币的清算机制,大陆方面的中国银行已经表达担任清算银行的意愿,台湾方面也可指定一家银行担起此项工作。
3.两岸银行互设分行或办事处,虽然台湾金融业目前的环境不佳,不少金控机构也可能希望陆资入股,但台湾的市场过度竞争,息差扣除成本之后,并无获利空间,故从进入新市场的商业角度而言,并无立即入股台资银行的迫切性。因此,设立分行或办事处则较为实际。
二. 两岸市场进一步合作的议题
1.台湾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有不少是大陆在促进内需扶持中小企业的过程中可以参考的,例如台湾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便十分成功,值得借鉴。
2.两岸征信体制的合作。
无论是对公司或是对个人业务, 两岸都有必要在征信查询系统上建立讯息交换或合作的机制。台湾的联合征信中心发展多年,十分成熟,而大陆央行的征信中心发展和建立较晚,仍在完善之中。一旦两岸允许银行互设分行并使用征信体系,则企业与个人的征信资料将会有实质上的流通。
3.证券市场的投资与证券业的合作。
两岸的证券市场具有不同的特色,大陆的上市企业以国企为主,台湾的上市公司则以民营高科技产业为主,此外台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情况良好,公司债业务已经相当成熟,对大陆的机构投资人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就两岸证券投资而言,其初期仍以机构投资人以QDII的方式为之较为可行。就中长期而言,两岸三地的证券市场仍有许多合作的可能性,但必须是水到渠成。
4.金融人才之流动与培训。
全球金融危机带给中国建立金融中心的绝佳机会,但中国金融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金融业以人才为本,中国大陆在人才方面仍有较大的缺口。
台湾金融业人才普遍在对公司及个人业务上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素质高、成本低、文化差异小,与欧美金融业人才相比,更能适应大陆的金融环境。
目前,台湾金融业的经营陷入困境,大量有经验的金融业人员面临下岗压力,也有意愿到大陆工作,两岸的银行业协会不妨扮演中介的角色。
两岸关系目前已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 在实现三通之后,若能更加强化金融的交流与合作, 则两岸的经贸将更为紧密不可分,而这也将有助于改善台湾目前经济与金融停滞不前的情况。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为两岸的金融合作带来了契机,我乐见两岸的金融合作能尽早实现。
(作者曾任台湾“证券暨期货管理委员会”法务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