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地方政府救市背后的无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6日 02:08  中国经济时报

  张一鸣

  如果将这场开发商与买房人之间的相互观望形成的僵持状态比喻成一场拔河比赛的话,现在优势显然已经移至买房人这边。

  短短的一个星期,我走访了长沙和武汉两个相邻省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看了将近40个楼盘,采访了许多买房人、售楼人员和开发商,也接触到当地房地产市场主管部门人士,明显感觉到现在最坐得住的是还没有买房的人,一些资金吃紧的开发商已经停止施工。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出手救市是迟早的事情,但在对两个城市的采访过程中,我发现最晚出手救市的武汉显然底气要比长沙足很多。

  虽然只有短短3个小时的火车车程,长沙和武汉两个城市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却非常明显,从城市规模看,长沙市的面积仅仅占到武汉三镇中的一个镇的面积。采访过程中让我感触很深的是打车费,长沙市的出租车打车起价和每公里增加的费用和武汉差不多,在长沙市区打车,30元可以从东边走到西边,但在武汉稍不留意打车费就会超过30元,最远一次从武昌到汉口我花了65元。

  为什么武汉会最后一个救市?武汉的经济基础要明显优于长沙,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没有长沙强。在武汉能看到重工业园区、软件园区,长沙只有零星的几个工厂。武汉的繁荣是看得见的,长沙的繁华浮在表面上,虽然也有一些叫得上名字的大企业,如三一重工,但是更多的企业却面临倒闭和改制,由此促生了一批下岗职工,他们只能依靠政府救济过日子,买房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我在长沙街头随机采访普通市民时,有位阿姨拉着我的手说,姑娘我真的很想买房子,可是我买不起,现在最需要一份工作,让我能挣钱买房子。其实长沙市民里的许多下岗职工都买不起房,虽然有保障性住房,但是数量毕竟有限,排号就需要至少一年。

  一位长沙本土的开发商告诉我,去年长沙市全年的财政收入也就一百多亿,去年长沙拍出的天价地王新河三角洲宗地的地价就达到92亿,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发展房地产不仅能够带来政府收入的增加,还在极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这被一些政府主管部门看作是扩大城市规模的重要方式,有地方官员私下向我诉苦,长沙打造两型社会需要资金投入,长、株、谭三个城市一体化也需要资金,但是城市环境、城市配套没有改观很难吸引外来资金,只有发展房地产才能让之前寸草不生的荒地有生气,看起来才有城市的样子。

  一个星期的采访,有许多人,许多事情让人印象深刻,回到北京后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靠房地产来拉动经济增长,还是依靠发展当地的其他产业来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想来想去这个问题似乎又回到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上。

  房价下滑的速度已经让地方政府坐立不安,在这种不安的后面却是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的渴望,也是地方政府着急发展区域经济的期望。但是在缺乏投资的前提下,地方政府要发展经济只能依靠房地产。而今楼市整体向下的趋势已经在所难免,房价高涨却又缺乏现实购买力的支撑,或许现在该到了反思怎么样打破僵局的时候了,也许这比救楼市更有意义。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