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危机蔓延中小企业迎来产业投资调整时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5日 04:47  证券日报

   本报讯 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日前顺利闭幕,会上温家宝总理着重强调要严防金融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当前,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经济大环境,而其中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中小企业状况更是不容乐观。

   据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中心“崔新生产业投资理论实验室”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以非公有经济为主体的中国中小企业,正在面临空前的产业安全和产业竞争力危机。

   研究显示,因美国金融震荡延伸的产业风险使以出口为产业方向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贯穿整个改革开放时期的出口型企业已经面临着产业投资价值危机。作为中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的集中区域,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关键是在产业安全本身,并非源于市场。美国金融震荡只是催化剂,使这一危机急遽加速,全球对中国商品需求不振,使这些本已处于产业投资价值链利润最薄弱环节的“制造”企业,连维持起码的生产运营成本会非常困难。

   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创造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半数以上,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总数已达三千多万家,其中提供的出口额占全国62%以上,有16.7%主要从事国际贸易或者具有进出口能力。

   这些中小企业,绝大部分属于国际跨国公司的“加工车间”,投资生产设备等均为“量身定做”,一旦不能生产某种产品,就只能闲置浪费。

   “崔新生产业投资理论实验室”研究员称,在中小企业密集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面临生存困境的直接原因,就是上游跨国公司通过品牌和技术不断提升、下游市场规则垄断,挤压中间生产成本不断收缩造成的。

   研究员表示,正是因为这种被动的发展型模式,极大地妨碍了中国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的健康生存和正常发展。国家的财政金融政策的扶持,是治标难治本。想要治本,关键就在于能将危机化为发展良机,进行产业投资战略调整,以使从产业投资价值本身完成自身的整体转型。而反思制造业立国只能使中国产业在国际分工合作格局中永远处于被动,并日益犬儒化。

   目前,中国国内通货膨胀、人民币汇率不稳定等等压力,使得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失去优势。近日阿迪达斯、耐克、彪马等国际跨国公司,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已将或准备将部分产品的生产和采购向更便宜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这将使中国的类似贴牌生产企业失去最后喘息的机会。如果类似这些企业没有及时抓住这次产业投资战略调整的时机,只能继续处于被动状态。

   (“崔新生产业投资理论实验室”是非理性经济制度理论创立者崔新生将其理论体系运用于产业投资领域的制度应用性实证项目,通过对产业投资理论以及拥有产业投资价值分析、评价体系和工具、产业投资基金应用模式等,对中国集团公司、上市公司、中小企业进行产业投资价值分析和绩效评价。)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