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人的回忆:王永庆的远见与睿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4日 02:20  第一财经日报

  

王永庆 CFP图

  王永庆以93岁高龄安然驾鹤西归,他一生勤劳朴实,不断追求止于至善,他身上有人们追寻的最淳朴的品质,他成功开创了以中华民族文化为灵魂的中国工业化之路,他是中华民族一位伟大的企业家

  2008年10月16日早,惊闻王永庆先生仙逝的噩耗,我的心情非常沉痛,为失去我人生中难得的“良师益友”而感到极度惋惜。在如何了解台湾企业、学习台湾企业文化和发展两岸经济关系研究方面,他是我的良师;在我与他开始交往之后,我们亦成为很好的忘年之交,他亦是我的益友。

  初次见面,感受“追根究底”

  我与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先生初次见面是在1989年11月30日,那是他第一次来大陆参访。当时,为了欢迎王永庆的来访,国台办专门成立了一个接待小组,我参与项目合作方面的谈判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在一周多的时间里,我有机会与他近距离接触,体会到他真正把成本和效益视为企业生命的理念,而“追根究底”则成为实现此一目的的重要途径。

  当时,我们为台塑来大陆投资提供了广东惠州、厦门海沧和福建湄洲湾三块备选厂址,王永庆在听取了我们对三个地块的介绍之后,并没有马上表态,而是详细询问了这三块地的区域特点,详细了解它们分别到内陆城市(例如重庆)通过海运、江运、公路运输及铁路运输的不同成本,甚至深入细化到不同方式,如通过海运和江运,不同吨位船只的价格是多少以及转运环节等具体操作性的问题。为了回答王永庆一次次追根究底的询问,我也来往于铁道部、交通部等有关部委,对各种运输方式和成本核算请他们提供资料和数据。坦率地说,这段经历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相当的意义,王永庆提出的诸多如企业成本、市场和经营等方面的专业问题,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台商重大投资项目的商谈过程中,只有对项目方方面面都有非常清楚的了解,才能在与有关部门协调中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为主管部门对台商投资项目及时作出正确判断提供依据。这种思维方式对我提高台商投资项目协调能力很有帮助。同时,我也第一次领略了“经营之神”的魅力,对于他一直奉行的“追根究底”有了切身的感受。

  远见和睿智

  王永庆是一位非常有远见和睿智的企业家,投资漳州华阳电厂的案例就充分表现了他的经营前瞻性和对市场的敏锐判断。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王永庆多次来到大陆考察,他认为大陆经济将会快速发展,未来工业、农业、服务业及居民用电需求量很大,测算出大陆现有的发电量无法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提出要在漳州投资建设一座发电能力为360万千瓦的电厂,共计6台发电机组,每台机组发电量为60万千瓦。当时大陆有关部门和领导认为福建电力将会过剩,但王永庆却据理力争,毅然决然要在漳州建立电站,我为此在地方、企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之间作了大量的协调工作,漳州华阳电厂终于被国务院批准了,我有幸应邀参加了漳州华阳电厂开工典礼。王永庆高兴地对我说,这座电厂不仅规模大,而且建设成本最低,环保标准最高。事实证明,此话果然当真。

  电厂在建设之时,台塑对工程的成本控制也是非常严苛的,他们采用分项招标,仅仅一台锅炉就分出几十个“包”,对每项分包的要求非常严格细致,各个分项衔接得非常严密,体现出高度的专业性。设备安装好之后,不仅总成本降低很多,而且一次点火成功,就连福建省电力部门的有关人员都说这种模式在大陆是首例,如此降低成本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王永庆还特别注重法律和环保,华阳电厂完全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办事,尤其在烟气排放标准上大大低于国家标准。事实证明,漳州华阳电厂为福建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永庆作为台塑的最高领导,不仅在企业战略布局方面高瞻远瞩,而且对具体工程运作的深度和各个环节的了解令人叹服。

  1998年,台塑准备发展高科技产业,我安排时任科技部部长的朱丽兰教授在钓鱼台会见王永庆。王永庆向朱部长谈起电动汽车项目,他认为电动汽车节能环保,未来一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两人共同探讨了合作方向。同年,朱部长赴台参访时还专门去看望了王永庆,受到热情接待,并进一步就两岸科技产业的合作进行了交流。至今,朱丽兰教授谈起此段经历时,还啧啧称道王永庆是中华民族最杰出的企业家。

  本世纪初,台塑准备在宁波发展石化事业,他们就在何处设立总管理处的问题找我商量,台塑希望将总管理处与生产基地设在一起。我建议他们,除了在宁波设立总管理处外,在北京也要设立一个办事处,便于与国务院有关部门沟通,有利于企业及时作出决策。后来,他们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并与我保持良好的联系。

  自1997年3月起,我八次入岛,每次都去拜访王永庆。记得1997年3月,应台湾“工业总会”邀请,我带领了一个包括国务院部委有关司局长在内的15人考察小组赴台交流,王永庆提出要为我们“接风”,但事先已安排了时任“工业总会理事长”的高清愿宴请,经过协商,王永庆在其总部大楼为我们安排送行宴,我们一行十几人和台塑高阶主管,再加上高清愿先生,共20多人,席间的气氛非常和谐和热烈,王永庆夫妇当晚兴致极好,不仅频频举杯赞扬大陆的经济发展,同时认为两岸交流对发展两岸关系很有帮助,要大力提倡。这些热情洋溢的讲话,至今言犹在耳。

  重点不是写我,还是多写点台塑吧

  1999年,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经校务委员会批准成立,我被聘为所长。2000年10月25日台研所召开成立大会,王永庆闻讯,派专人送来贺信,除鼓励我本人之外,还对我所的发展寄予厚望。2002年初,王永庆来北京考察,返台时我送他去机场,路上我与他及王夫人同一辆车,他向我了解所内人员编制及研究方向等问题。他说研究台湾经济就要研究台湾的企业,我说我们正在对13家台资企业进行调研,将把他们的成功经验写成案例并向学生讲授,我们也很想将台塑的永续经营之道做一番研究并写成案例,他说很好,并表示愿意支持。在谈话中,我提到目前写台塑集团经营业绩或阐述王董事长思想的各类书籍版本不下几十种,并告诉他有人曾请我给他的书写“序”,但我总觉得我对台塑研究得不够深入,所以没有答应。他笑笑说写书的人他大多不认识,你们要写最好先研究,重点不是写我,还是多写点台塑吧。

  2003年底,我趁赴台之际直接与王永庆确定了有关研究台塑的内容以及撰写、出版等事项,最终得到了他的授权。经过认真准备之后,我们组织了校内外专家,详细研究了有关台塑集团的案例资料和出版物。2004年6月开始对台塑集团设于两岸的企业进行调研,尤其是作者黄德海博士三次赴台,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受到了台塑集团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也聆听了王永庆的意见。2007年1月《筚路蓝缕: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一书在台湾首先发行繁体字版。2007年3月在大陆也正式出版。2007年6月,我赴台拜访王永庆时,他问我出版这本书的成本是多少、售价多少、在大陆有多少人看。我把书的编写过程、出版过程、发行仪式等细节一一向他作了介绍。一旁的王永庆的女儿王瑞华副总裁对有关情况还作了一些补充。

  可以请他们来台塑上岗操作

  我在2008年4月赴台期间,又去看望了王永庆,当我谈到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让大陆企业对台塑的经营理念和成功经验有所借鉴时,他非常坦诚地说:“我的‘合理化管理’理念都体现在各个生产环节和管理机制中,光学书上写的是不会学到真东西的,可以请他们来台塑上岗操作。”会见结束后,我与王瑞华副总裁作进一步会谈,我所的一位博士后问王副总裁台塑愿意让大陆企业来学习,不知是否有什么要求。她回答说台塑欢迎大陆同行来,不图任何回报,她父亲的一贯想法就是只要是对大陆有用的,他都愿意将台塑的经验全部奉献出来。回京后,经双方多次协商,达成共识,最终以“台塑‘合理化’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班”的形式开展此一活动,有关单位将于近期组织20名中层干部赴台塑进行为期13天的参访、观摩和学习。其实,王永庆多次与我谈到,两岸要多交流,只有两岸都发展了,国家才能兴旺。这种百纳海川、宽广无私的胸怀令我钦佩不已。现在回想起来,今年4月份拜访王永庆时,他看上去还很健康,想不到那是我与他的最后一次见面。

  我与王创办人的每次谈话大多涉及两岸经济关系方面,有时也会谈到岛内经济形势以及“三通”等涉及两岸关系的问题,他在写完主张两岸加快实现“三通”的《万言书》之后,也给我寄来一份,请我参考。对于他发展两岸经济关系的远见和积极推动的态度令我非常感动。

  王永庆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办企业就是为了对社会尽责任,作为一个企业就要不断地、合理地赚钱,才能更多回馈社会。他不仅这样说,也实实在在地在尽力去做。他非常热心于社会慈善事业,他在大陆捐赠了几十亿元人民币,兴建1万所希望小学。他捐赠大陆失聪幼童以人工耳蜗,20万元一个,让20万个幼童受益。今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他率先捐赠1亿元人民币。王永庆的善行义举堪称为中华民族企业家的典范。

  王永庆以93岁高龄安然驾鹤西归,他一生勤劳朴实,不断追求止于至善,他身上有人们追寻的最淳朴的品质,他成功开创了以中华民族文化为灵魂的中国工业化之路,他是中华民族一位伟大的企业家。

  (作者系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原国台办经济局局长)


  刘震涛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