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医改前夜 中信“顺势”1亿注资国中医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1日 04:3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聂春林 实习记者 周呈思

   10月的武汉,细雨连绵,但仍阻挡不了中信集团进军医药的步伐。

   10月30日下午,国中医药董事长李伟向记者确认,几天前,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信资产”)1亿元注资国中医药。

   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时,中信资产为何逆市注资一家医药商业公司?

   接近中信资产的人士透露,医药企业不受周期性影响,又有新医改政策支持。此外,还有国中医药未来上市的良好预期,这被看做是经济萧条时期相对稳妥的投资领域和介入时机。

   据了解,注册资本高达30亿港元的国中医药,欲借即将实施的医改契机,年内整合国内100家医药商业公司,2009年发展到200家,打造国内最大的医药纯销公司,联手德意志银行和大摩,进而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李伟以双方签有保密协议为由,不肯透露与中信资产谈判的细节和持股数。不过,根据国中医药30亿港元的注册资本,算上人民币和港币的汇率,估计中信资本持股量至少在1亿多股,占总股本4%左右。 

   武汉一位投行人士分析,因为是国中医药引进的第一笔风投,且市场低迷,不排除中信资本持有的国中医药股份更多。

   “我们的目标是融资10亿美元,不过这要视明年的市场情况再定。”李伟谨慎地说。

   整合打造全国医药纯销网络?

   这是一个宏大的商业计划:国中医药预计在2008年将完成销售收入100亿元左右,实现利润9亿元左右;2009-2010年销售规模将超过200亿元,利润十几亿元。

   知情人士透露,德意志银行作为其战略投资者,拟投资1.5亿美元帮助其打造国中医药纯销网络。此说法,尚未得到国中医药方面证实。如果国中医药的目标能够实现,其将可强势挤进国内医药商业公司前三甲。

   国中医药诞生在医改前夜。

   2008年年初,国中医药正式在香港成立,李伟任董事长,旗下公司包括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中医药物流配送(武汉)有限公司、武汉茗参大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苏州盛康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及几十家加盟商。

   这家新成立的公司,迅即被李伟赋予新的使命:整合散落在国内各地的医药商业公司,进军香港资本市场。

   李伟介绍,整合的方式就是国中医药与对方医药公司两者互相持股,通过股权置换这个资本纽带,把国中医药与被整合的医药公司两者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通过采购、物流、信息、财务和药学服务等八大系统,为成员企业提供服务,达到降低采购和管理费用目的,实现国中医药与成员企业的双赢。

   按照国中医药与加盟的医药公司签订的协议,前者持有后者的股份在51%以上。

   “这种商业模式,让加盟的医药公司没有任何风险,同时可享受国中医药的资源。国中医药上市后,这些公司又可享受资本增值收益,减轻国中医药扩张的资金压力。”李伟一脸自信。

   李伟称,国中医药价值链的核心是医药销售行业中利润率最高的纯销网络(注:医药公司的销售目标为医院,称为纯销)。目前,国中医药已重组国内53家区域性医药纯销、零售企业,初步构建起覆盖以武汉为中心的中西部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全国性医药纯销网络。

   不掏现金的整合

   成立仅有10个月的国中医药,为何突然张开如椽巨手,疯狂开疆拓土?

   事实上,为了这一天,李伟在医药商业领域蛰伏了6年。

   国中医药最初收购的企业为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医集团创立于上世纪50年代,其前身为武汉市医药公司。2002年,李伟旗下的深圳市国华盛投资有限公司出手,把处于市场低谷的武汉医药集团收归麾下。

   据记者了解,目前,武汉医药集团年销售近12亿元,总资产十多亿元。公司2005年月均资金流量8000万元左右,2006年、2007年月均资金流量近1亿元,年销售收入达到11亿元,在湖北乃至华中地区医药市场占主导地位。

   李伟透露,其实早在两年前,公司便已开始筹划进军国际资本市场,并与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巨头咨询、沟通。

   摩根等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医疗需求市场巨大,因此医药销售网络对海外投资者具有较大投资价值和吸引力。”在摩根等国际投行的指导下,2008年国中医药成立,它的目标是要打造中国医药行业最有价值的链条。

   作为一个医药商业的第二集团军,国中医药凭什么成为行业的整合者?况且,国中医药对所有医药类公司的整合,均不动用现金,而是用股权置换方式,医药公司为何心甘情愿加盟?

   国中医药之所以此时出手,主要是想抓住国家即将实施的医改政策机遇。李伟称,国家即将实施的医改,有两种方案:一是“芜湖模式”。政府把公立医院的采购统一起来,收回这些医院药房的人、财和物,让其变成政府的医药中心和采购中心。二是医院药房托管模式,把药房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经营权交给医药公司,达到防腐惠民目的。

   在即将到来的医改大潮前,很多中小医药公司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国中医药把分布在各个区域的医药公司,通过资本纽带连接起来,分享发展的机遇。这些公司使用同一个集成管理系统,减少采购和物流成本。

   国中医药副董事长范海臣称,武汉医药集团对医院销售,毛利只有7%,一年资金周转率只有2.5次,除去财务成本,净利润只有2%,其他国有医药公司基本雷同。通过集成管理系统,国中医药可以将公司的净利润提高大约10%。

   分羹医药商业

   有专家称,随着国药控股、上海医药的扩张和国中医药强势介入医药商业,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医药商业市场洗牌的开始。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发布的全国医药商业企业基本情况调查中显示,前三甲企业的销售规模占全国医药市场比重的18.95%,比上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从百强企业的销售规模看,超过百亿元的有3家,过50亿元的有9家,过10亿元的有55家,均比上年大幅增加。区域分销商加速扩张,一些中小型商业企业由于经营不规范,失去了生存空间而退出市场,两极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此外,我国政府规划确定了医药产业建立“大公司、大集团、大医药”的发展格局,并提出扶持建立5-10个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国中医药在医药商业领域可分羹几许?

   长江证券医药研究员锻炼炼分析,医药商业公司纯利润比较低,主要靠规模取胜,对管理的要求较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内最大的民营医药公司九州通,净利润只有1%。同时,医药销售区域性强。

   作为一个后来整合者,国中医药将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光大证券医药研究员姚杰亦认为,随着医药市场的规范,医药商业企业已走出低谷,日子相对好过,国中医药的整合成本将会比较高。

   不过,硬币总有两面。东方证券一位医药研究员认为,国中医药作为民企,相对于国企,机制灵活,管理水平较高。

   国中医药副董事长范海臣对未来医药商业市场十分看好,一方面国内医药商业市场集中度低;另一方面,自2006年开始,医药销售市场在4000亿元的基础上,每年保持30%的增长速度,这为国中医药的行业整合留下了空间。

   范海臣分析,从国际经验看,美国95%的医药销售集中在社会药店,医院的药品销售量只有5%,这亦是国中医药之类的民营医药商业公司发展的方向和机遇所在。

    相关专题:

    两会特刊:新医改8500亿资金拆解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