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降息积极应对经济下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0日 08:26  东方网-文汇报

  

降息积极应对经济下滑

  单位:%陈韶旭

  中国人民银行昨晚决定,从今天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下调0.27个百分点,其它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这是央行本月内连续两次降息,也是一个多月来的第三次,其主要目的是积极应对实体经济下滑带来的风险。就在上月16日和本月9日,央行刚刚各降息27个基点,并在15日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意在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

  由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再次联手全球央行降息50个基点,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我国降息也是势在必行。交大安泰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认为,此次降息应对经济下滑的积极态度十分明确,特别是长期存款大幅降息,属于典型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特征,并且不排除今年年内继续降息的可能。

  降息鼓励投资消费

  央行将5年定期存款的利率下调了45个基点,而同期的贷款利率只下调了27个基点。潘英丽分析,政府希望降低存款利率来鼓励消费和投资,进而刺激经济的总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加大银行利差来稳定经营。

  从公布的上市银行三季报来看,业绩下滑已经成为趋势,实体经济下滑不可避免。因此,监管部门担心银行业的坏账风险加大。随着企业生产销售的下降,以及一些2006年到2007年最高点拍得土地的房地产开发商资金流开始出现问题,银行遭遇贷款违约的风险加大。

  加大利差,有利于这些银行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以保证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但对于一些贷存比较高的小银行和外资银行来说,其发展和扩张的势头将受到影响,存款大幅降息将导致资金流失,直接限制放贷规模。

  汇率稳定问题不大

  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几次降息幅度都超过了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理论上会加大。但潘英丽认为,近期外资大规模流入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对人民币汇率产生的影响也不大。只要我国保持一定的国际金融合作,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是有信心的。

  当前全世界经济下滑的趋势十分明显,特别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外资撤离的迹象十分明显,比如韩国就采取了大幅本币贬值的方式来应对。国际资金收缩抬高了美元的汇率,有利于美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因为如果投资者抛售美元资产,那么美元汇率下跌对于人民币更加不利。从目前的检测来看,近几个月我国的外汇还是处于净流出的态势,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仍然处于观望,因此升值的压力大大减轻。

  要防通胀通缩交替

  潘英丽提醒说,当前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目的是为了解决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需要注意防止未来通胀反复。

  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指出,当前稳定物价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当前经济中既存在可能引起物价上涨的成本推动因素,也有物价出现持续回落的可能。总体来看,未来通货膨胀形势有可能出现交替和反复。

  从银行间市场资金始终充裕的情况来看,银行担心坏账而惜贷的态度十分明显,这也就是所谓“流动性陷阱”。如果货币政策一味放松,未来一旦经济复苏,投资信心恢复,将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如果经济继续下滑,也可能导致通货紧缩出现。这两者有可能交替出现,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财政政策应唱主角

  专家指出,未来一段时间财政政策应该成为刺激经济的主角。政府应该投资一些公共产品,扩大这部分的供应。比如对学校和医院、环保项目等进行软硬件投资,加大廉租屋的建设力度,改善居民的生活,降低生活成本,提高消费能力,并且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扶持一些落后地区。

  潘英丽建议在税收方面可以提高个税起征点,同时降低累进税率的高点,既可以刺激消费,又可以吸引人才落户我国。

  另外,过去地方政府靠出售土地获取财政收入的办法必须改变,可以通过地方政府发市政建设债券,并形成一个债券市场来增加建设融资渠道。同时这也可以规范和约束政府的投资行为,增加透明度,防范暗箱操作。

  购房者或继续观望

  央行再次降息可能使购房者继续对楼市采取观望态度。

  潘英丽分析,表面上看降息有助于减轻购房人的支出,是利好,但具体来看,购房人分两种,一种是消费者,一种是投资者。前者对于目前房价的判断是基于本身的收入来定的,显然当前房价过高,需求无法刺激。而投资者主要看趋势,未来房价上涨的空间已经没有,如果每年不能上涨10%,除去税费将无利可图,而且房产变现能力很差,再加上央行和财政部的刺激房产消费政策是针对首次购房者,对投资者不仅没有好处,还留了上浮利率的手段,因此这部分的需求也被抑制。

  潘英丽认为,目前能够改变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唯一可能就是开发商主动降价。

  本报记者陈韶旭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